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Hobsbawm)把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視為二十世紀結束的標記。按他的說法,二十世紀其實由一九一四年第一次大戰開始,以蘇聯東歐集團瓦解終結;他並以TheAgeofExtremes(極端的世代)形容這個只有八十多年的shortcentury。
對霍布斯邦來說,二十世紀是意識形態角力的世代。自由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各種門派的社會主義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思想上全面交鋒。二次大戰時,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陣營聯手對抗法西斯主義。二次大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決裂,形成長達四十年的冷戰,有幾次更有爆發熱戰、核戰的危機。到八九年柏林圍牆倒下,東歐共產集團逐步瓦解,意識形態之爭終於告一段落,資本主義體系全面勝利,國際軍事、政治、經濟形勢以至思想理論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都跟過去八十多年不一樣。此所以霍布斯邦認為,柏林圍牆倒下引發的一連串變動是短促的二十世紀的最後樂章!
不但霍布斯邦對柏林圍牆賦予獨特的歷史意義,其他重要學者也有類似的想法。德國思想家哈伯馬斯(JurgenHabermas)就跟霍布斯邦一樣,把拍林圍牆倒下看成是二十世紀的終結篇。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Fukuyama)更乾脆以"TheEndofHistory"(歷史的終結)來形容柏林圍牆倒下及共產主義陣營瓦解。福山認為,共產主義陣營不再存在後意味資本主義經濟加自由民主體系成了人類社會的唯一選擇,終極選擇,歷史演進也到達終點站。
不同學者、學派的人對柏林圍牆倒下當然有不同的解讀及註釋。但誰也不能否認圍牆倒下着實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着實改變了整個國際形勢及全球政治面貌。從最直接的影響說起,數以千萬計的人得到真正的解放,不用再受極權統治,不用再擔心Stasi之類的秘密警察的監視欺凌,不用再活在紅色恐怖中。從地緣政治來看,柏林圍牆倒下,歐洲政治版圖重畫,德國重新統一,中歐、東歐各國轉投西方懷抱,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成了歐洲的孤兒──既失去超級大國的地位,又無法打進歐洲大家庭。
從社會經濟制度來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跟柏林圍牆一樣土崩瓦解。再沒有重要國家敢以計劃經濟為主,大家都一面倒走向市場經濟,當中無疑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經歷劇烈的陣痛。但就像倒下的柏林圍牆一樣,計劃經濟已成為歷史,成為一個警惕、教訓,難有捲土重來的希望!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