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Krugman)於上月底在批評中國利用弱勢人民幣,搶走其他國家的出口市場,打擊所有國家的經濟增長。
人民幣非美貿赤元凶
首位華人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師林毅夫開腔,力撐人民幣並非環球經濟不平衡的元凶。
林毅夫昨出席港大傑出學人講座時指出,環球經濟復蘇步伐尚未穩定,現時還未到退市時候,各國應將着眼點投放於刺激經濟之中,長遠而言,應為國內金融體系作出結構性微調,才是經濟長遠增長的不二法門。
林毅夫說,人民幣於07年開始升值,至今已升值超過20%,觀看美國財政表現,來自中國進口佔其貿易逆差數字於07及08年分別約12%,而2003年只有2.5%,但於03年人民幣尚未開始升值,可見人民幣升值並無助於美國貿易逆差問題。再者從中國入口佔美國貿易只有三分之一,可見人民幣並非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林毅夫認為,即使人民幣升值,只會增加美國入口相關貨品成本,完全無助經濟增長,或環球經濟不平衡問題。
短期而言,各國政府應着眼於刺激經濟增長,他認為各國政府應將資源投入增加內部生產力,令企業重新錄得盈利增長,政府則可從而在稅收中得益;長遠而言,美國應着手改善金融體系,降低其槓桿比率,最少應將家庭負債比率由08年的逾120%降至80%,才可確保經濟長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