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媒體報道,方知十一月八日是「中國記者節」。從內地媒體的相關報道看,無非是以下一些內容,一是媒體界自我祝賀一番;二是回顧領導人關於支持新聞工作的一些應景式講話;三是陳述中國記者的工作環境,看上去有訴苦的味道。
採訪所遇風險實太多
說到中國的記者,這無疑是一批令人尊敬的社會責任主體。有媒體就這樣指出:「對記者來說,辛苦和勞累是『家常便飯』;近年來,記者們更常常在工作中與各種風險『不期而遇』,記者行業已被公認為中國十大高風險行業之一。」沒錯,中國的記者在採訪中「不期而遇」的各種風險實在是太多了。不妨來看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吧。
前些天,廣東省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親自指定市委宣傳部起草了一個檔,該檔之核心說白了就是:「你要來東莞採訪,須經我們批准(擬發所謂『專用採訪證』)」,且「能否刊發須經我們同意(所謂有關方面享有審稿權)」;而六月份發生在河南的那條新聞則說,河南的那位官員這樣質問前去採訪的記者:「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九月四日,《長江商報》記者姚海鷹採寫的新聞觸犯了武漢市江岸區檢察院檢察長張振國,遂收到檢方署有「反貪」字樣的詢問通知書,之後又多次威逼姚海鷹,欲誘其接受傳喚,此事最終以檢方官員被迫向姚海鷹道歉結束;也是在九月份,先有「三名香港記者被扣留及毆打事件」,後有「共同社兩名記者在酒店報道十.一活動演練時被打」事件。
記者供職於媒體,那麼媒體又處在怎樣一個生存環境之中呢?這令我聯想到之前幾天的一條消息─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非政府組織「記者無疆界」十月二十日發佈了○九年度「世界媒體自由度排行榜」。在這個排行榜中,中國大陸的排名依然墊底,排在了第一百六十八名,也就是倒數第八名,與古巴、緬甸和北韓這些國家為伍。不過當時這條消息在網路上的相關網頁大多都無法打開,其他內地媒體似乎也都「集體沉默」。但我想,上述記者的種種遭遇其實就是這個排行榜的注釋之一吧。
此外,網路媒體是一種新興媒體,它的出現在技術上令到中國的媒體監督實現了某種突破,「輿論監督口徑」大為拓寬了;然而「管制」的影子就緊隨其後,互聯網在內地一定程度上並非是一個globalnet,而只是一個nationalnet,就是一個佐證。
保護這個社會的良知
毫無疑問,保護記者的合法採訪權,就是保護我們這個社會的良知和眼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為記者採訪和媒體監督營造一個本應有的、良好的生存環境,它應該是我們所有人的一個共同責任,而不僅僅是記者這個群體自身的事情。如此向記者們發出聲援,就算作我們送給記者們的一個節日「禮物」吧!
北方可可
大陸《博客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