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英殖民地政府首次「還港於民」、火紅年代首場社會運動、民選議會首個開會場地、甚至是反映經濟起飛的首個多層停車場,全部都發源於中環愛丁堡廣場建築群。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司徒薇指出,愛丁堡廣場是殖民地政府施政的里程碑,因這裏跟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都是前港英政府首次將大型填海地劃作公共空間。廣場建成後、天星碼頭投入服務,中區海旁成為當時的交通樞紐,多場大型社會運動也在這裏發生。
文化認同的搖籃
1966年,25歲青年蘇守忠將西裝褸反轉,用中英文寫上「絕飲食、反加價潮」抗議小輪加價,觸發九龍的騷亂;1970年,一群大學生到愛丁堡廣場發動中文運動,爭取將中文納為官方語言;1971年,愛國青年在這裏展開保釣運動;1986年英女皇訪港在皇后碼頭登岸,直至2007年,本土行動成員在皇后碼頭絕食堅持「不遷不拆」……。
大會堂見證了首次市政局、立法局選舉點票、1957年建成的天星碼頭停車場是全港首批公眾停車場。司徒薇表示,這裏滿載着香港許多個第一次,是政府改變管治心態、香港人建立文化認同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