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悠悠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身份悠悠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時代》周刊專欄作者NancyGibbs說,差不多每天她都會遇上「身份存疑」的時候。她申請國際駕駛執照,表格上「身份」一項要填上「小姐」(Miss)、「太太」(Mrs.)或「女士」(Ms.)其中一個稱謂。本來這不是什麼智能測驗,應該隨手圈上一個就是。但她居然舉棋不定。
她說她不少已婚的女性朋友也受到同樣的困擾。就拿她自己說吧。寫專欄的NancyGibbs,是「女士」。帶女兒上學或去看醫生,她是Mrs.May。但在她兩三歲時就認識的一些朋友看來,她是Nancy小姐。她交往的朋友中,日常用夫家姓,但電郵地址卻是娘家姓。
Nancy認為如果美國有像法蘭西學院那樣一個機構管治語文,就不會出現這種無政府狀態。學院內四十位院士,等同「太上老君」,一言九鼎,拒絕把e-mail這個字納入法語詞典,但對漢堡包這個充滿「美帝」風味的外來語,卻不抗拒。今天法國人餓了,為了方便,也會跑到麥當勞要unhamburger。
《紐約時報》不是法蘭西學院,但對「標準」英語的執着,一向當仁不讓。雖然如是,執法部門也有打盹的時候。據《時報》的報導,大選後奧巴馬夫婦到白宮拜訪布殊總統和夫人,Mrs.Bush親迎於門前,但一轉身,只見Ms.Bushworeabrownsuit。布殊太太變為穿褐色套裝的布殊女士。競選總統提名期間,HillaryClinton在一個句子的空間變了一個兩種不同身份的女人:MissClinton和Ms.Clinton。
其實早在1952年美國的行政管理局已正式建議採用「女士」這個稱謂,用以避免婦女婚姻狀況的混淆。二十年後,《女士》雜誌隆重登場,發刊詞「旗幟鮮明」宣稱:「『女士』是不願依靠與男士的關係來建立自己身份的獨立女性。」同年美國政府的PrintingOffice正式批准Ms.列入政府的公文中。
但《紐約時報》的編輯部繼續負隅頑抗。在《女士》面世的同年,一篇報導文章如此標題:INSMALLTOWN,U.S.A.,WOMEN'SLIBERATIONISEITHERAJOKEORABORE。翻譯過來,可以這麼說:在美國的小鎮中,「婦解」這回事,不是笑死人,就是悶死人。報導文內還把女權份子、《女士》雜誌創辦人稱為MissGloriaSteinem,無視人家在發刊詞說了什麼話,分明撩是鬥非。
剛辭世不久的語文大家WilliamSafire看在眼裏。審時度勢一番後,勸告《時報》說:「投降吧!」《時報》沒聽他的。他們的解釋是,雖然報社不時考慮到這問題,但因一來「女士」的稱呼並不普遍。二來這個不帶母音(vowel)的Ms.,讀來也不容易,似嫌矯揉造作,不利新聞書寫。
局外人難知《時報》最後順應潮流的決定是出於那種考慮。也許正是順應潮流吧。總之在1986那年,《紐約時報》向《女士》投降了。Ms.GloriaSteinem編輯部眾女生給《時報》的大男人送上鮮花。
照理說,既有統領女身的Ms.,「小姐」和「太太」大可休矣。看來並非如此。我們的《時代》專欄作者NancyGibbs及時加上按語。她指出進化生物學家認為,如果已婚婦人用夫姓,未婚女兒用父姓,這個關係男人會對她們比較關心。這也是說,如果你以Ms.的姿態過活,那你得處處自求多福了。NancyGibbs又說,歷年調查所得,一般人對Ms.的印象是:她們欠了一點女性溫柔,也不是稱職的母親。她們渾身是勁,教育程度也高,就是不太討人喜歡。

NancyGibbs在文末告訴我們她為什麼一直沒解決「身份」問題。理由簡單極了:因為這問題已變得無關重要了。她覺得她孩子的朋友稱呼她Ms.Gibbs也好、Mrs.May也好,她毫不在乎,因為兩種身份都是對她的一種尊敬。駕駛執照申請表格所列的三種身份都屬於Nancy。到外邊世界「屠龍」時,她是Ms.。與親人共處時,她是Mrs.。在家裏躺在被窩作白日夢時,她是Miss。NancyGibbs最後怎樣在申請表格上交代自己的身份?她就是不讓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