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辯論住屋供應問題,立會外政黨代表高舉橫額,新聞圖片只看見「要求復建居屋/解決樓價急升」十二個大字。這本來是兩個不同的訴求,但視覺效果卻讓人讀出兩者之間頗有因果關係。居屋供應量跟樓價真有着此消彼長的絕對關係?本來大有討論空間,不過正如自由黨反對復建居屋,最強後盾還是離不開八萬五這個集體夢魘,以收恐嚇之效,彷彿證明大家都有了共識,居屋是樓價的剋星。
那個其實從未切實執行過的政策,因為名氣所累,於是在印象中就此成為打垮樓市的元兇。九七年樓價升到八十八樓超現實那麼高,其實有沒有八萬五,也早晚會崩潰下來,八萬五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不過,有關討論在目前的形勢下是不合時宜,或者是不識時務的,認為重建居屋無助吹破樓市的泡沫成份,很容易給標籤為不仁,再多的理據也沒有人有耐性聽。在那一籃子的要求中,最終是為了居者有其屋,還是居者擁有一間屋,是很難分辯,也很難分辨出來。只要在某一點與政府同一個調調,恐怕就會像陳偉業所說,屬滅絕人性一類,顛倒黑白,是非不分。發言的議員要民望,學者要明哲保身,公義就是如此得以彰顯。
所以,在表決要求政府採取一連串壓抑樓價的動議前,林鄭月娥竟然讀出一封市民寄特首的電郵,是十分有喜劇感的舉動。即使這封反對政府干預樓市的信並非偽作,會影響到投票結果嗎?更何況那封信反對干預的理由是會對業主造成不公,這只會加深政府只照顧業主利益的形象,想出這點子的化妝師,比認為有一種政策能對所有階層公平的人更天真。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