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金,三十二億五千萬元。嫁妝(包填海、買廠及港鐵支線),一百五十七億六千萬元。
無償貸款,六十一億元。股份比例,百分之五十二。
話事權,零。
這就是香港不惜割地賠本、千方百計搶到手的迪士尼樂園。細、悶、侷促,全國公認。
有官員說上海擬建的樂園再大再新,都不會威脅香港迪士尼:皆因中國市場大,兩地可以互補。
香港迪士尼現在明明全國獨市,卻依然年年蝕錢,說上海樂園沒甚影響,隨時助轉虧為盈?這是甚麼邏輯?
互補?人家地方大、設施多、有gimmick,香港相形見絀,互補甚麼?
香港迪士尼樂園,本來就是政府與大陸遊客的一場霧水誤會:同胞來香港,從來只得一個目的:購物吃喝。
只怪當初崇洋急就章
想針對大陸客,就要針對大陸客想從香港得到甚麼。大陸客到港,大的買樓,小的買袋,皆因香港是購物和飲食天堂。祖國欠奉的名牌新款美食佳餚,香港多多都有。講消費講享受,香港款多質優,價廉物美,比大陸勝一籌。去迪士尼?不過搭單,叫做過把癮,去一次就夠。香港樂園上馬匆匆,硬件不足,噱頭欠奉,結果是不如本土特產海洋公園越做越紅,鯊魚海豚海豹齊出籠。一句到尾,只怪當年政府崇洋崇得急就章,兼忽略同胞購物至上、遊樂次之的心態,致使樂園今日半生不死,繼續火燒銀紙。十年過去,不認不認還須認:香港迪士尼已經過期失效,剎那興奮過去,是時候由上海的新款取代。
迪士尼不堪回首,要保持香港旅遊業的競爭力,就只得開拓客源,招攬國外遊客。自回歸以來,本地旅遊業短視自封,只依賴小康同胞,對外就不曾着力向全球遊客招手。雖說國內同胞越來越富裕,潛力無限,但他們越有錢,對香港反而是一個危機──因為香港會逐漸淪為他們旅遊的次選。同胞有錢有自由,大款一點,自然樂意去遠一點,感受異國風情,朝聖名牌殿堂,遲早摒棄香港這個女人街地檔。今日同胞小康,當然樂意湧來見平就掃,但總有一日,他們會不屑地攤,奔赴巴黎米蘭。當連購物也不再成為香港優勢,當祖國大城小市與香港無異,你東方之珠,人家也華燈初上,本地旅遊業就要壽終正寢。
包裝舊殖民風情救亡
還原基本步,香港本該珍重的文化特色──舊殖民地風情,或許是旅遊業的一片生天。這裏的古建築舊街道,比得上青島德治、東北俄管時的紛雜風情。只要懂得包裝推廣,國恥都可以昇華成一抹引人入勝、發思古幽情的滄桑和感慨。一個可以讓遊客在窮街陋巷尋幽探秘、每磚每木還滲着段段隔世典故的香港,是一個守得着靈魂的香港,是旅遊業可長期維生的唯一憑藉。迪士尼?當作荔園罷,免得眼寃。
嚴櫻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