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另一個專欄談到本港基金業界面對國內同業競爭的困擾,同時為香港年輕一代的前景擔憂,即時收到個別同業深表同感的迴響。我並不是說本地基金業界已藥石無靈,但幾可肯定如果採取鴕鳥政策的話,必定死路一條。
在同一專欄,我亦提過由華安基金公司管理的安順基金,無論長中短線表現皆大幅跑贏指數,反映國內基金經理利用其訊息及專業技能,表現遠勝訊息及專業知識處於劣勢的普羅投資者。香港市場日趨A股化,國內基金經理擁有的訊息優勢正逐步蔓延至港股,而其龐大兼受保護的本土市場,令本港業界面臨被邊緣化的命運。
早前跟來自新加坡的基金經理談及兩地市況,他說當地基金經理差不多全由新加坡政府投資局(GSIC)及淡馬錫訓練出來,不但對政府心存感激,亦以其新加坡人身份為榮。香港業界多崇尚自由市場,未必接受新加坡那一套。現時國內金融機構來港開業,港府通常會大開方便之門,但國內金融業採取保護主義,港人與外資難以進場。若港府成功向北京爭取兩地對等待遇,對業界來說已是萬幸。
中港不對等 港資難入場
另一個更棘手問題,即使回歸至今已逾十年,很多港人仍對國內文化及政經形勢存在很大的認知落差。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像《潮爆中國》作者李照興一樣的港人,以第一身近距離見證中國近年變化,同時鼓勵更多人加強兩地文化交流。港人不應囿於一地之見,引入國內專才為港企效力,反而有利於維持本港領先的金融中心地位。
林少陽 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