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新海濱外判經營議員震驚 憂成「會展翻版」

中環新海濱外判經營
議員震驚 憂成「會展翻版」

【本報訊】發展局昨日拍板決定中環新海濱規劃,國金二期前的海濱黃金用地,發展密度將大幅削減,原本構思的逾62萬平方呎酒店與甲級寫字樓會轉移至灣仔海旁,騰出的地方將變成文娛、零售、餐飲及娛樂等的多元化用途區,但卻會以具爭議性的「建造、營運、轉移」(BOT)模式外判。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表示震驚,擔心政府再明益發展商,令中環海濱淪為「會展翻版」。

商廈酒店轉移灣仔

發展局昨日把該項規劃呈交行政會議審議,位於國金二期前一號與二號用地,原本擬建的分別35.5萬平方呎酒店,及27萬平方呎甲級寫字樓的樓面面積,悉數轉移至灣仔北的五號用地。騰出的中環海濱用地,會打造成「多元化用途區」,由一幢六層高及兩幢兩層高的地標式建築合組而成,提供展覽、文娛、零售、餐飲及娛樂等設施,及近3.4萬平方呎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設施。
多元化用途區包括一個超大型園景平台,把透過填海出來的新海濱與區內商業中心連接,提供逾18萬平方呎休憩空間予市民享用。
位於中信大廈以北的五號用地,原獲准建60多萬平方呎樓面面積的「政府、機構或社區」建築物,現改為興建兩幢13至16層高甲級寫字樓及酒店,彌補一號與二號削減的商業用地。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是參考了共建維港委員會鼓勵公私營合作的建議,將國金二期前的多元化用途區透過BOT模式外判,但合約年期未定,「中標嘅公司要自資興建所有建築物,自負盈虧。」發言人強調多元化用途區不會是純商業項目,須回饋公眾,「啲公司要有社會責任先肯做」。
不過,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指80年代用BOT批給新世界經營長達40年的會展案例前車可鑑,「我覺得好驚,好多公眾休憩空間交俾私人經營,折磨到面目全非。」她說明白條款訂得太苛刻,未必有私人機構願意經營,但提醒政府三思而後行,「構思同執行,永遠有好多落差,日後呢啲海濱用地,會唔會成為有錢人專用嘅高級會所、餐廳?」

圖為政府原構思的中環新海濱,行政會議昨日通過大幅削減發展密度,但會轉移至灣仔。

保港會或提出司法覆核

【本報訊】保護海港協會批評發展局把中區海旁的發展密度,轉移至灣仔海旁,同樣是拒絕將填海得來的海濱用地供市民及遊客使用,只在乎將用地出售給地產發展商作商業用途。該會及其他組織將於下周日下午發起「維港日愛護維港行」,期望市民參與表達還港於民訴求。
保港會顧問徐嘉慎昨表示,政府的規劃藍圖,令中環的車輛流量達到每小時逾7,000架次,也違反將填海用地撥出供市民使用的承諾。若城規會通過發展局的規劃建議,不排除會提出司法覆核。

發展局:無增加密度

發展局發言人回應稱,保港會引用的車輛流量數據屬05年研究,又指中環填海區一號及二號用地轉移至灣仔的樓面面積,跟原來准許的樓面面積相同,整體發展密度無增加,不擔心保港會提出法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