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確實欠一聲道歉 - 張成覺

錢學森確實欠一聲道歉 - 張成覺

錢學森走了,大陸舉國哀悼,應在意中。但有一位國防大學原副校長王文榮題詞稱:「人們應當學習錢學森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的精神。」卻不無可議之處。
高產衞星匪夷所思
五十一年前的大躍進,正是這位一九五六年大陸首屆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連篇累牘地在《人民日報》和《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上撰文,言之鑿鑿地宣稱:糧食畝產幾萬斤是完全可能的。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二日,《人民日報》以〈衞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衞星〉為題,報道位於河南省遂平縣的該社實現小麥畝產三千八百二十一斤。而「放衞星」這個高產專用詞也隨之不脛而走。
半個世紀後的○九年三月間,發出這篇報道的新華社記者方徨接受媒體的採訪,她回憶表示,當時在基層應該說沒有人會相信這個數字,但是絕大多數人選擇了保持沉默。
這顆小麥高產衞星實在匪夷所思,悠悠之口雖可捂住,民眾心中的疑團卻無法排解。正當此時,錢學森出場了。

為畝產萬斤作論證

放出「衞星」後第四天,時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糧食畝產會有多少?〉一文,作了如下的論證:
「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土地上的太陽光能的百分之三十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份,而植物利用太陽光能的百分之三十把空氣裏的二氧化碳和水份製造成養料,其中五分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麼稻麥畝產量就不是現在的兩三千斤,而是二千多斤的二十多倍!這並不是空談。」
錢學森緊接着又撰寫了〈農業中的力學問題──畝產萬斤不是問題〉一文,刊於《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上,從專業角度進行了更細緻的計算:
「我們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畝地上的陽光,一共折合約九十四萬斤碳水化合物……自然,高等植物葉子利用太陽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計最高也不過是六分一,這就是說,單位面積物質的年產量大約是十五萬六千斤。但是植物生長中所積累的物質,只有一部份糧食,像稻、麥這一類作物的穀粒重量,約佔重量的一半,所以照這樣算來,單位面積的糧食的年產量應該是七萬八千斤。這是說全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晴天。如果因為陰天而損失百分之二十五,那麼糧食的畝產量應該是五萬八千五百斤。這是說,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長,如果僅在暖季才長,也許要再打一個三分二的折扣,那麼平均畝產量是三萬九千斤了。」

他背離了科學精神

錢氏真不愧為全球頂級科學家之一,上述計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無懈可擊。
不言而喻,錢學森的論文反響強烈,有了如此詳盡而科學的「論證」,各地的農作物衞星相繼上天,水稻最高畝產達十一萬斤。不幸的是,「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由於糧短缺,一九五九年起廣大鄉村爆發大面積饑荒,至一九六一年三年間餓殍載道,死者不下三千七百萬人。其間甚至出現了「人相食」,令劉少奇為之憂心忡忡。
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期間,毛與周小舟、李銳等人於七月十一日夜談時說,「敢想敢幹,八大二次會議是高峯,還有錢學森文章,捷報不斷傳來,當然亂想起來。」筆者認為此乃毛推諉卸膊的遁詞。讓錢學森承擔大躍進或放衞星的歷史責任顯然不妥。但他在此事上面背離了實事求是,理應道歉。
有論者稱,錢氏「度過了一個壯麗而偉大的人生,他所欠的,或許只剩下這一個道歉」。誠哉斯言!

張成覺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