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大家所料,在經過一輪無無謂謂的擾攘之後,施政報告派發慳電膽現金券的政策,已改得面目全非。始作俑者的環境局長,起初還吞吞吐吐猶抱琵琶,這幾天,在不改轅易轍就苦無出路的思考下,不得不把原來的政策全部推倒重來。
由兩家電力公司向用戶派現金券,再用加電費方式收回成本,引起輿論譁然,全民反對。現在,局長宣佈有關政策不會影響電費,換句話說,現金券不再由電力公司來派了,可能需要由公帑直接支付。如此一來,加電費的爭議消除了,但由公帑出資去買接近一千萬個有水銀氣體污染危機的慳電膽,回收配套又殘缺不存,一般市民對如何處理水銀污染物又認識不足,回收習慣又未養成,相關法律又未出台,人們不禁要問,公帑是應該這樣運用的嗎?
本來,現金券只能用來買慳電膽。可能是為了減輕爭議,局長也宣佈,現金券可買其他節能產品。至於一百大元,可有別的選擇?除了買燈膽,可以買冷氣機還是電冰箱,當然是一樁相當頭痛的事。最後,特首局長會否出怪招?一百大元現金券會否加碼?會否又用真金白銀來消除積累已久的民怨?以特區政府今天施政的飄忽與荒誕,有甚麼可能性保證完全排除的呢?
一張區區百元的慳電膽現金券,由政策的構思到執行的細節,粗疏紕漏的驚人程度,足可寫入特區歷史。一開始就引來特首向姻親利益輸送的爭議,然後有水銀劇毒的慳電膽如何回收處理尚未解決,又引發了加電費觸及兩電利潤管制的法律,而一般基層市民只用光管,改裝慳電膽燈頭又要耗費大筆開支,於是噓聲四起,反映了高官們不知民間疾苦,不食人間煙火,只懂在辦公室冷氣房內閉門造車,對地球如何運轉,根本一無所知。
回歸後,這種情況不斷重演。遠的不說了,例如豁免外傭稅本來是皆大歡喜好事一樁,也是非常簡單直接的政策,但由於豁免的時間和年期出了問題,搞得滿城風雨,幾乎無法收科。又例如長者生果金增加至一千元,卻要引入資產審查,批評不絕於耳,搞得整個政府人仰馬翻,最後被迫收回成命以平民憤,曾特首更拋下一句「感性的情緒蓋過理性的討論」,以示他是如何的心不甘情不願。
類似質素低下的決策,為何在英國人離去後,重複一次又一次出現?人說一葉知秋,現在已經不只一葉了,葉早落得滿地都是。決策沒經大腦,執行出了問題,幾乎成了回歸後習慣,每當新政策出台,都給香港市民帶來驚嚇而不是驚喜。做教車師傅的英國人走了,剩下一幫自以為精英的政務官,加上那混亂不堪各自為政拉幫結派的問責制,更要命的是那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走精面博掌聲的特首,所有致命元素都齊備了,能阻止香港繼續往下沉淪,除非有奇蹟出現。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