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合共28間公司成功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從國內的有關報道來看,這次深創板是希望最終能成功打造出一個類似美國Nasdaq的股票市場。
在上周,28隻深創板股份齊發,不少升幅逾100%,而升幅最少的一隻N南風,其首日升幅亦達75.8%。深創板首日場面可謂極之哄動,仍記得當年本港推出創業板時,亦是中外市場的焦點,尤其是當時TOM.COM(2000年上市時編號8001,2004年轉至主板上市,改稱TOM集團,2383)新股上市時,曾吸引不少散戶認購及追捧。惟隨後一眾本港創業板股份漸漸後勁不繼,引致創業板歸於沉寂。
至於深創板雖然首日賓虛場面,但最終是否成功,相信仍須觀察一段時間。
據資料顯示,歐洲的創業板市場表現並不太成功,甚至可謂失敗例子,原因之一是當地相對較少新興的企業可供創業板上市,掛牌的公司少,創業板自然不容易壯大。其次是歐洲的投資者相對較保守,投機炒賣的意識較低,反而趨向長線持有優質的藍籌股,冇人炒,個市自然旺唔起。相對來說,中國內地的南部省分,有不少新興企業可供上市,而深圳、廣東省一向不乏具高拼搏精神的股民。同時,根據資料顯示,香港、上海及深圳三地的交易所,深圳上市的企業總市值雖然最細,但其TurnoverVelocity(交易流通速度)卻是最高,相對上,深創板可謂具有較高的「先天」性成功條件。
粵投可成越投翻版
另一方面,能否吸引私募基金及創投基金(PrivateEquity及VentureCapital)參與,是深創板股份能否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正如近期某隻車股獲巨型私募基金入股,不但股價飆升,其管理作風已有改善的情況,此車股不容忽視,一旦調整,應是趁低吸納良機。
近期筆者頗留意越秀投資(123),自其宣佈重組後,股價便反覆上升。筆者推測,粵海投資(270)及天津發展(882)是兩隻類似越秀投資(123)的綜合企業紅籌股,近期它們的業務正在轉變,相信亦具重組分拆概念。尤其是粵投一向與越投是兩大廣東幫股份,近年粵投已演變為一隻以水務收入為主的水務及公用概念股,其他業務變得不太重要。早前本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簽訂了供水協議,相信單是來自本港的水務收入,已足以支撐粵投的盈利增長。
譚紹興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