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界先後失去兩位傑出人物。除錢學森昨日逝世,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院士貝時璋,上周四(10月29日)亦在北京逝世,終年107歲。據悉,今年諾貝爾獎公佈後,貝時璋對中國本土科學家未曾獲獎耿耿於懷。
「我們要為國家爭氣」
「爸爸走得很安詳,是在睡夢中離開我們的。」貝時璋長女貝濂昨日表示,其父於本月29日上午9時在睡夢中安詳逝世,被子蓋得好好的。目前,貝老靈堂分別設在自己家中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貝濂、長子貝豐和小兒子貝德都在靈堂中陪伴着父親遺體及接待前來弔唁的親友。小女兒貝誠住在廈門,接到噩耗後也趕到北京奔喪。
「我們要為國家爭氣!」這就是貝時璋留給中國科技界最後的遺言。據悉,今年諾貝爾獎公佈後,貝老的心情就一直很不平靜,他對中國科學創新問題陷入了深刻的思考。在10月28日上午,他還召集了王谷岩等六位研究人員,一起討論如何在已有的創新課題基礎上,繼續努力,希望取得突破,鼓勵大家要以為國爭光為己任。
出版《細胞重建》論文集
貝時璋1903年10月10日出生於浙江鎮海縣,1921年在同濟醫工專門學校的預科畢業後到德國留學,1928年3月在土濱根大學畢業,並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29年秋回國。1930年4月在杭州籌建浙江大學生物系,在浙江大學20年期間,培養了眾多學生。1958年起,他兼任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物理系主任;1978年至1984年任中國動物學會理事長;1980年至1983年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2003年9月,他在百歲生日前,出版了《細胞重建》論文集第二集。官方評價他開創了中國生物物理學、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為中國生命科學和載人航天事業有突出貢獻。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