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上演的《建國大業》遭左派文革式的大肆批判。內地網上有文章指《建》片站在國民黨立場,「美化蔣介石、醜化共產黨領導人……是一部打着紅旗反紅旗的反動電影,作為國慶獻禮片,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極大侮辱」,更呼籲當局禁演《建》片。國情專家胡星斗認為,這是內地左派向右派反攻的總信號。
一篇「《建國大業》的政治立場」文章,近日在內地左派的鐵血網率先出現,全文逾12,000字。作者「雨夾雪」自稱是80年代後出生,他以文革式的語句,大肆批判正在全國如火如荼上演,並在年底有望赴台灣上映的《建國大業》。
矮化共產黨
「有人說,《建國大業》是『一部純粹的商業片』,『沒有任何政治立場』。我是堅決反對這種觀點的。」作者開宗名義稱,電影拍攝國共戰爭的內容,它的主題是和現實政治密切相關的,其政治立場鮮明,「絕不可能是沒有任何政治立場的商業片。」他並定性「影片的政治立場就是站在國民黨反動派角度,是反共反人民的一部宣傳片。」
「《建國大業》的主旨是『獻禮』還是『反共』?」作者根據影片中把蔣介石描寫為「末路英雄」,為人清廉、正直;蔣經國被喻為「熱血青年」,並塑造成一個完全正面的人物,卻大肆醜化領袖毛主席、匪化共產黨人……「只能說《建國大業》作為60年國慶的獻禮片,顯然比國民黨逃到台灣之後拍攝的反共宣傳片影響更大。」
雨夾雪直言:「獻禮片變成反共宣傳片的《建國大業》現象不是偶然的。」他說,毛澤東在1976年逝世後,內地文藝界迅速出現了不協調的聲音。從劉心武的《班主任》開始,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等非主旋律文學作品迅速崛起,在其強烈衝擊之下,影視作品中的國共兩黨的形象也悄然發生變化。他舉例指,1989年的電影《開國大典》,已開始了對國共戰爭中蔣介石、蔣經國父子進行美化;2007年的《色.戒》更是公然宣傳漢奸文化,並對近年內地熱播的影視作品從《亮劍》、《集結號》、《潛伏》等一一批評:美化國民黨,醜化共產黨,「在這種情況下,《建國大業》由國慶獻禮片變成反共宣傳片又有甚麼奇怪的呢?」
呼籲禁演影片
「幾年之前,一部為李鴻章、袁世凱塗脂抹粉的《走向共和》最終被禁演。」他認為,「是否禁演《建國大業》並且借機對文藝界美化國民黨,醜化共產黨人的《建國大業》現象進行清理整頓,已成為考驗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重要試金石。」
對於網上出現如此極左文章,國情專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指,該文章是內地左派向右派反攻的總信號,表面上是針對一部影片,實質卻是對長期以來內地文化思想領域出現的否定共產黨,否定中共傳統意識形態而發出的不滿吼聲,是中國思想界左右兩派再次交火的信號。他指,近幾年來,內地社會對過去到底走的是甚麼路線,一直存在爭議,左派認為現行的很多做法是否定毛澤東倡導的共產思想,違背了社會主義道路,表現在社會就是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等。左派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一直以各種方式抗議。
本報記者
《建國大業》被指反共3大原因
「把蔣介石定為英雄」
「《建國大業》的導演韓三平說:『蔣和毛都是英雄』……獻禮片把蔣介石(圖)定位為英雄,而且是末路英雄,恐怕還是第一次。」作者提出疑問:「蔣介石真是個英雄嗎?我認為那要看對英雄如何定義。如果認為英雄就是殺人如草、好色如命、飲酒如狂、陰謀層出的黑社會老大式的人物,那麼蔣介石不僅是英雄,恐怕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人。」
他稱,「蔣介石本人就是黑社會出身,……對待共產黨人和民主人士斬盡殺絕、毫不留情,還把張學良關了幾乎一生,可惜這些『英雄事迹』,《建國大業》都沒有好好表現。」
「共產黨人匪氣十足」
「《建國大業》不僅有對共產黨領導人的醜化,還有對中國共產黨整體的醜化。」雨夾雪在文中指,「像驚悉(軍閥)馮玉祥海上遇難後,毛主席(圖)摔碗,周(恩來)總理也勃然大怒,甚至怒髮衝冠,拍桌子砸板凳怒斥部下『都是豬腦袋』。還有喜聞淮海戰役(中共)得勝,中央政治局五個常委酒醉失態,毛主席醉依炕上,四常委醉哼國際歌,把國際歌唱的非常難聽(改編自劉邦戰勝項羽後和部將唱大風歌的傳說,以暗示毛主席是劉邦式的善用權謀的『奸佞小人』,蔣介石是項羽式的『悲情英雄』)……讓人感覺共產黨領導人匪氣十足。」作者質疑「為甚麼國民黨就要表現『英雄氣概』,共產黨人就要表現匪氣?」
「沒民主派沒新中國?」
「沒有民主黨派就沒有新中國?」雨夾雪在文中再三質疑電影的正確性,不滿影片大量描寫建政初期毛澤東邀請三名非中共人士宋慶齡(圖)、李濟深、張瀾共商建政大事的內容,認為這是「無限拔高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
對於《建國大業》的編劇之一王興東曾說:「惟有經過人民政協會議民主選舉產生的中央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否則,一切都被認為是非法的」的言論,他批評「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的地位絕不是民主黨派賜予的,中國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合法性也絕不是人民政協會議授予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的地位和中國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合法性是廣大人民在解放戰爭用鮮血和生命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