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誕生40年來,終迎上真真正正國際化的一日。負責管理全球網址域名的機構,通過可使用非拉丁文字域名,日後人們上網,可輸入全本土語言網址,像「蘋果日報.公司.香港」,為不懂英文的人隨心所欲上網,拆除一大道障礙。
互聯網域名及規約編號指配組織(ICANN)的理事會15名成員,昨日(周五)在南韓首爾舉行的年會時,一致通過使用中文、韓文、阿拉伯文和印度文等非拉丁文字域名議案,與會人士隨即起立鼓掌。
ICANN行政總裁貝克斯特羅姆(RodBeckstrom)說:「這是ICANN的一小步,卻是使用非拉丁文字的一半人類一大步,像南韓人、中國人和阿拉伯世界的人,還有亞洲、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
「.hk」變「.香港」
互聯網1969年在美國的大學出現,使用和操作擺脫不了英文。網址域名規定只能用英文的26個拉丁字母、10個阿拉伯數字和連字號「-」。對於使用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以至印尼文等拉丁字母拼音語言的人,這不算問題,但對於估計佔全球15億網民一半的中文、泰文、阿拉伯文和日文等其他語言使用者,多多少少造成困難。
當然,網民可使用搜尋器,到自己想去的網站,但有時為安全和其他考慮,要親自輸入網址,問題仍然存在。近年已有技術令部份網址可使用本土語言,但類似「.hk」和「.com」等網址最後一節的域名,仍然只能用那37個字符,就像海爾電器的中文網址是「海爾.cn」,始終有點不方便和不倫不類。
ICANN經過多年討論和測試,終於對這最後一關放行。首階段是先將國家或地區專用域名本土化,如「.cn」變成「.中國」,「.kr」變「.南韓」,「.hk」變「.香港」,預計11月16日可開始申請,頭幾年約批出50個,網民明年初可開始使用,中文和阿拉伯文等使用需求高的域名,將會先實行。
至於「.com」和「.net」等標示網站機構性質的域名,改用本土語言可能還要等幾年,因為ICANN要考慮更廣闊的政策問題,像如何分配多語言域名的規則,以及究竟是讓所有「.com」網站都自動得到中文版域名,還是像中國政府堅持那樣,把中文版域名交給中國分配。
內地已用「.公司」
中國內地現時其實是有用「.公司」和「.網絡」等中文域名,但所用技術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互聯網系統不相容,所以只限於在國內使用。北京互聯網研究和顧問公司「易觀國際」行政總裁于揚,指ICANN接納多語言域名絕對是好消息,可令低收入和低教育程度人士更易上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互聯網研究員郭良,則懷疑是否所有中國人都擁戴中文域名,指這決定雖反映語言和文化多元化,但對於某些使用者來說,輸入拉丁字母可是比中文輸入法簡單快捷。
美聯社/英國廣播公司/《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