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香港大球場紅海一遍,遺憾當天要上班,只能透過電視為南華打氣;可惜戰果事與願違,姑勿論是否有黑哨、偏幫存在,準決賽力拼出局已成定局,還望南華來年可以走得更遠!
多得youtube、多得熱心球迷,輕易就在網上重溫昔日本地大戰,包括95/96年聯賽總決賽南華大戰快譯通;記得這場超過3萬名觀眾的大戰,小弟也是座上客之一,而且還要提早兩多個小時到球場,才霸得靚位。
現在重看,南華擁有李健和、歐偉倫、鄭兆聰、丘建威,快譯通又有基亞、巴貝利、奧沙、譚兆偉;雙方勢均力敵,你攻我守,最終快譯通以1:0勝出,不過相信擁南躉也會津津樂道。
渾水摸魚冇好結果
南華對競技有37,000多觀眾,但4天之前,屯門普高對大埔卻只得132人入場,連南、競戰的4%都沒有。本地波與港產電影的沒落,其實多少有相似之處;不是沒有球迷和電影迷,但在舶來品的洗禮下,更懂得揀選。有誠意、有製作的本港電影,不是也收過千萬票房嗎?相反粗製濫造的爛片,以往還可以渾水摸魚博得數百萬元票房,但正如狼來了故事,謊言說多了,就沒有人再信。
搞港職聯是好,達不到一定標準不准加入更好,以目前具職業水準的本地球員來說,我甚至認為6支角逐已夠;一星期3天比賽,絕對滿足普羅球迷的要求。或者有人擔心,職業球隊減少,令部份球員失業;平心而論,因技不如人而無法落班,最終失業提早轉行,還是在爛隊踢球而沒有糧出好?
文: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