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望低企的曾特首,對於傳媒揭發兩宗懷疑濫權事件怒不可遏,竟在矢口否認之餘,使用「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和「企圖削弱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等言詞,實行高調反擊。而保皇派人物亦吠影吠聲,為之吶喊助威。殊不知此二者均屬火上加油,令事件升溫,並直接損害香港形象,可謂愚不可及。
特首一向拙於口舌,「我要做好呢份工」即反映出其語言表達能力,只在低俗水準。而此次抨擊傳媒的用語,除用詞不當外,更有偷換概念之嫌。
弟婦獲賠償未有解釋
所謂「無中生有」,詞典的解釋為:把沒有的說成有,指憑空揑造。「捕風捉影」是比喻說話做事毫無根據。但此次無論特首在慳電膽計劃中有沒有利益輸送,或其弟婦在雷曼索償事件中,他本人或手下有沒有背後施壓,事實均存在若干疑點。作為大眾公器的傳媒就此提出質疑,乃屬天經地義。
以雷曼賠償一事為例,儘管特首信誓旦旦聲言事前毫不知情,但正如論者指出:其弟婦購買之「雷曼產品」為何,何以早在今年四月銀行拒賠且態度強硬之際,就可獲得高至六成之賠償,至今並無片言隻字解釋。如此豈能杜公眾悠悠之口?而對此窮追猛打,查探究竟,完全合乎邏輯,又怎能說是「捕風捉影」?
至於另一話題,全因特首姻親乃本港知名的「慳電膽大王」而起,由此而致業界議論紛紛,固屬人之常情,何嘗成了「無中生有」?俗語云:「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特首再如何聲稱政策公開、透明,也難免遭人物議。自我申辯當然不妨,但扯到對提出計劃的同事不公平就大可不必。因為市民關心的焦點是特首本人的舉措與誠信,並未涉及其下屬也。故其日前的公開回應給人轉移視線的感覺。
非但如此,指摘傳媒「企圖削弱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不僅文不對題,而且將其個人的誠信等同於特區政府的威信,極之不妥。
負面新聞僅針對特首
迄今為止,有關的負面新聞僅針對特首本身,沒有擴大到特區政府整體。一般而言,如果特區政府管治有方,備受好評,則意味着特首領導得法,應予稱許。反過來說,如果政府施政頻頻失誤,則特首責無旁貸,應予批評。換言之,政府做得好與壞,特首都獲得相應的評價,二者具同一性。
然而,如果某事只是特首本人的誠信問題,那就未必牽連到政府威信。即所謂「寃有頭,債有主」也。在這方面,二者未必具同一性,不應混為一談。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此一名聯值得曾特首深思。公務員事務局前局長王永平認為,政治人物應有包容負面新聞的胸襟,不失為逆耳忠言。而某傳統左派代表卻秉持毛的「輿論一律」之精神,對傳媒橫加指摘,實質是給特首幫倒忙。香港多年來均以經濟自由度冠於全球馳名,如果言論自由尺度收窄,只會自毀形象,遺患無窮。
張成覺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