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話:建膠六十年

舊時話:建膠六十年

施政報告說要保育中環,「偉大」到寧放棄幾百億收入也要保留一幢中環街市,不過,若單單保得住個外殼,內櫳卻翻新變成商場,這又怎算得上保育?集體回憶,可從最基本生活入手,例如看紅A產品展覽,因為香港人與它,早已建「膠」六十年。 

記者:梁佩芬
攝影:伍慶泉

制水用紅A

或許你家裏沒有紅水桶紅水壺,但你一定用過紅A產品,簡單如入茶餐廳,滿枱鹽罌辣椒醬罌已經是紅A出品。不說不知,原來今年是紅A誕生六十年,齊看歷史,星光實業有限公司在1949年成立這品牌,原本品牌取名「ACE」,取「最好」和「第一」之意,最後因與撲克牌的Ace同名,故刪去C和E,又因商標以紅色作底,故用「紅A」一名。
最初,紅A只出產各類型的刷如衣刷和鞋刷,至五六十年代,美日兩國開始盛行塑膠家品,因比玻璃及木製品便宜耐用,能惠及各階層,紅A為求進步,也從日本引進機器,推出第一件塑膠牙刷後,漸漸開始製造不同種類的日用塑膠製品。說到風行全港,一定要數1963年四日供水四小時的大制水事件,想當年因水壓不足,高層單位被低層住戶截水,「樓下閂水喉」之聲不絕於耳,紅A乘勢生產水桶和大盆小盆,還教人如何用約一加侖水洗澡,氣勢一時無兩,雖然多年後紅A董事兼總經理梁鶴年解釋:「『制水用紅A』,只不過是機緣巧合下的宣傳伎倆。」但勿論如何,總之自六十年代起,香港人開始有A級的「膠」質生活。

舊相

a.回家翻看廿年前的生活照,總有一兩張會出現紅A漏斗型膠凳。

b.未有專為BB而設的澡盆前,相信大部份人都是用紅A膠盆。

c+d.1963年大制水,大坑東(左)與石硤尾出現排隊取水的人龍,紅A出產的膠桶,乘勢而起。

d

舊物

e.大紅中式全盒,八十年代常用家品。

f.紅A做刷起家,這些牙刷還未撕去包裝,更珍貴。

g.這是慶祝1967年工展會的特別版膠杯,很經典。

h.一個壺,可藏冰又可保暖,更配備冰夾。

i.以前家庭成員多,兄弟姊妹同住一屋,筷子筒是必需品。

j.這套白邊紅底飯碗,匙羮還有個「壽」字,好意頭。

k.水壺有簡約花草圖案,我還記得那種粗糙的手感。

n.回家找找,你家或多或少都有件紅A產品,如衣夾。

l.紅橙黃綠青藍紫,產品顏色多方便配襯不同家具。

m.Kim留了一盞吊燈,放於自己經營的花舖內。

堅持香港製造

其後,紅A不只行銷香港,更出口外國,「MadeinHongKong」代表了「實用、可信賴、靠得住」,反映到當時香港人的單純樸實;今天呢?二十六歲的紅A收藏家Kim想也不想就回答:「我們只着意甚麼歐日設計,對本土品牌不屑一看,好像從不知道香港出品有多厲害。」四年前,尖沙嘴凱悅酒店舉行結業拍賣會,令Kim着迷的不是甚麼高級床上用品,而是員工坐着的兩張紅A漏斗型膠凳,他放下$20買得心頭好,從此廢寢忘餐放棄工作,往來香港澳門地氈式搜索紅A產品,與膠為伍,最高紀錄是一口氣購下四十張漏斗型膠凳。「自從香港回歸中國,我們開始在拆拆建建的環境下生活,就算受惠保育而免除清拆命運的建築物,內裏的家具早已蕩然無存……搬屋,最快拋棄的必定是塑膠品,玻璃木製品才會保留。」

■阿斌在火炭的貨倉設一地區用作紅A展覽。

紅A並未停產,兼與時並進,對Kim來說,六十至八十年代製造的產品更具意義:「透過產品,你會看到六十至八十年代的人對生活有很高要求。」簡簡單單說杯,就有跌落地下可回彈的免爛膠杯、直紋設計咖啡杯、保暖保凍壺、通花顏色杯,包羅萬有,連小孩用的小型膠樽也有扼手位防跌。「紅A的標籤都有幾種,有圓形有長方形有不規則形狀,設計不馬虎,追得上潮流。」潮流與環保,塑膠製品要薄要易溶,與以往硬淨堅固的塑膠製品完全不同:「現在的塑膠製品,用兩用就爛,一件紅A產品可用上十多二十年,才能成為普羅大眾都愛用的家品。」以使用時間多寡相比,反而舊品更環保。「現今,廠商已北上多年,紅A仍堅持貨真價實香港製造,替曾經輝煌的香港工業留下印記,產品質素通過不同條例,從來不馬虎。說真,你要買個水桶,一街都是,但最終,你只會記得一個商標。」

從收集變欣賞

保育,應從低開始,收集舊物變珍藏品,探索珍藏品背後的歷史意義,我想,也是保育的一部份。
現在,Kim收藏了約六百件紅A產品,小如牙刷小叉到大如膠凳,林林總總甚麼都有,「別看小一張漏斗凳,可以拆成三份。」凳面可以開蓋放雜物,上下兩個三角椎體可拆開,一個套一個,「方便運送及放置,一次過可叠起三四十張凳,有用時才組合還原。」這就是香港人的靈活性,一直以為紅A只有一般飯桌用品及垃圾桶,原來還有燈:「膠水晶燈,看外表沒特別,一加了燈泡,全屋變了另一個模樣。」嘩,發出來的光,不是硬繃繃的沒線條,有暗影營造氣氛,遠看,真的有點像水晶燈,價錢卻與真水晶燈天地之比:「大部份包裝及說明書,中英文對照,所有膠水晶燈都可買回家自行裝嵌,簡單方便。」要找回這些舊貨很困難,「不少舊燈舖仍有存貨,但有時連店舖本身也不為意有存貨。」說真,是幾美觀的。

「我開始從收集變為欣賞了。」在佐敦開花店的Kim,自信已收集超過九成紅A產品,近日已減少搜尋,愛上與眾同樂:「所有產品都不是放在貨倉,而是擺放在不同朋友的家裏。」懂得活化舊物,才是惜物之人,「一到朋友家,便看到自己辛苦找回來的紅A,更加開心。」所以,他決定與好友阿斌舉辦「A的故事展覽」,借用阿斌在火炭的貨倉,展覽紅A產品。不同年代產品陳列在眼前,可讓更多香港人知道「紅A標誌,獨一無二」的真正價值,「一個香港品牌賣的雖是廉價貨,卻能行銷世界,能隨時代轉變創新,永不落後,上幾代人懷着樸實中帶冒險的精神,為香港打好根基,今天,我們應該尊重。」創意,香港人早有本土創作,只是隨着工業減少,金融興起,我們才越走越遠,今天再講,雖遲,總好過不講。

舊字

■舊廣告字多圖少,主要介紹產品功用,文字走向,還是由右往左的。

■「跌不破,踏不扁」,六個字已說明有幾耐用,想當年帶這太空篋型書包回校,是很有型的事。

■又中又英有相有圖,紅A包裝招紙款式多變,那個紅底A字,永遠最搶眼。

■《樂鋒報》是甚麼,我不知道,只知昔日,連書刊底都有紅A廣告,今日不復多見。

「A的故事」 
日期:10月31日至11月1日及11月7至8日2:00pm-7:00pm
地點:火炭坳背灣街30號華耀工業中心1403室 
查詢:9586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