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針對市民透過個人借貸進入樓市及股市的資金,中銀監昨發佈國內首部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對個人貸款實行支付管理,規定銀行不得發放無制訂用途之個人貸款。
《辦法》規定,3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之個人貸款採用貸款人受託支付方式向借款人交易對象支付,對難以事先確定交易對象且額度不超30萬元之貸款採取借款人自主支付。農戶貸款、汽車金融發放的個人貸款,可暫不執行;信用卡透支則不適用。諮詢截止時間為下月19日,期後會給予金融機構三個月的準備期,換言之,最快明年一月便會引入新規例。
未列明用途禁貸款
中銀監指,銀行個貸業務違規操作現象,特別是「頂冒名」、「假按揭」及貸款挪用等時有發生,不僅危害借款人利益,亦影響到資金進入實體經濟。辦法有提振個人貸款的信心,加大信貸對擴內需的支持作用。
雖然個人貸款品種及數量近年日益增加,但國家卻沒有規範這類貸款的標準,而銀行亦缺乏統一標準,《辦法》可彌補不足。《辦法》強調,不會針對個人貸款申請設置額外條件,而重在對貸款全過程監測及管理。
打擊假按揭挪用貸款
另外,繼四大行後,城商行將成為中銀監監管的重點對象。人行數據顯示,9月新增貸款5167億元,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政策性銀行等機構取代四大行成為放貸主力,新增貸款高達3908億元。中銀監日前便與城商行董事長舉行座談會進行風險警示,中銀監主席劉明康表示,城商行應遵循「三不要」原則,即不要講速度、不要講規模、不要講排名,應追求穩健的資本和資產回報率。
提出警告
中投:股樓有泡沫
中國經濟強勁復蘇,寬鬆貨幣政策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令熱錢不斷湧入,股、樓兩市一掃凄迷景象,資產價格節節攀升。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表示,資產價格上漲已脫離實體經濟的實際情況,並警示經濟可能出現「二次跳水」。
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復蘇超過市場預期,股票、樓價雙雙大漲,同時,美元疲弱令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一片繁榮景象似乎令人淡忘海嘯陰霾。樓繼偉表示,寬鬆貨幣政策創造的流動性並未全部流入實體經濟,反而推動股市、大宗商品等資產價格上漲,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實際情況,似乎出現小的泡沫。由於當前全球經濟復蘇過於依賴政策刺激,經濟的「二次跳水」並非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