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千錯萬錯 曾特首沒錯? - 盧峯

蘋論:千錯萬錯 曾特首沒錯? - 盧峯

特首曾蔭權先生高調反擊傳媒換來的不是公眾、輿論的同情,不是議員或政黨的支持,而是更多的責難與批評。在昨天立法會施政報告動議辯論上,大部份議員都認為曾特首高調批評傳媒不必要及沒有效果,他們指從政者該虛心聽取公眾及輿論的質疑與批評。甚至被視為保皇派的民建聯主席譚耀宗也公開表示曾特首該做的不是反擊,而是仔細聆聽各種反對之聲,了解為何市民對施政報告有這許多不滿,了解為何市民對政府施政有這許多懷疑。
正如我們在較早前指出,公職人員的誠信操守,利益輸送、利益衝突既涉及香港講求廉潔公平的核心價值,也關乎政府的施政質素與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市民及傳媒關注這類問題是正常不過的。更何況今次涉及有關指控的不是一般公職人員或官員,而是特首這位特區政府最高級的官員,而是特首這位代表香港的人物。傳媒對指控反應熱烈,窮追猛打,詳細報道並提出尖銳的質疑是非常合理的。只有透過窮追猛打,反覆報道及辯論,有關指控的事實才能更徹底的呈現,公眾才能更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公眾才能判斷特首是否向親人輸送利益又或僅是政治敏感度不足。
偏偏在政圈打滾多年的曾特首連這樣的道理也不明白。在利益輸送的指控出現後,他不願正面回應,不願詳細交代政策出台的來龍去脈,只管不斷抱怨傳媒及輿論不公平,只管說事件令他困惑。當指控越鬧越大,涉及的人物和事實越來越多時,曾特首選擇了外遊,不肯盡快澄清及回應,反而被事件拖累的親人要自行發聲明澄清各項疑點。像這種諉過他人,迴避問題的做法自然難以平息疑慮及爭議,自然只會助長各種各樣的傳聞及消息繼續浮現,自然令事件越描越黑。可以說,利益輸送疑雲越鬧越大,久久不能平息,關鍵在於曾特首本人的倨傲態度及處理失當,他怎麼反而把責任推在傳媒及市民身上呢?
假若傳媒對政府最高層可能涉及利益輸送輕描淡寫或不聞不問,任由事件淡化,那傳媒肯定是失職失責,而香港社會非常重視的廉政、公平原則也將蕩然無存。曾特首難道希望香港變成這個樣子嗎?
另一方面,不管是特首及政府高層官員都應明白,香港社會已變得非常複雜及多元化,不同利益之間的矛盾比以前更尖銳。大部份政府的政策都可能會損害某些人、某些公司的利益,或讓某些人、公司得益。就以活化工業大廈政策為例,持有有關物業或正在發展這類項目的發展商受益匪淺,商廈或寫字樓業主的利益則可能受到損害。若果負責的官員不小心檢視本身及直系親人的資產及投資狀況,不了解潛在的利益衝突,即使是用意良好的政策,即使政策沒有「明益」自己人的用意,有關政策也很容易跌入利益衝突的漩渦中,難以辯解。最終政策、負責的官員、整個政府都可能要承受難以彌補的傷害。
因此,曾特首現時要做的絕不是向傳媒及輿論開炮,而是好好檢討政策出台的過程,並在出台前做好利益申報檢查,避免再出現涉嫌利益輸送的風波及質疑!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