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年輕的醫生律師──應該是異性──準備結婚,打電話到電台投訴,說樓價太貴,身為專業人士,買不起港島中區的房子,影響他倆的結婚大計。一個「投訴」,激起樓市泡沫的爭論。
曾蔭權「回應」說:樓市分兩等市場,住不起豪宅的半山,可以住新界區。這就再激起民情反感,曾蔭權領班的「行政會議」,紛紛倒戈,也高喊復建居屋,哪裏是「內訌」,簡直是造反。
曾蔭權是對的,但也錯了。此話怎講?特首有樓市的第一手資料,他說的是實情。但特首錯在哪裏?錯在對這種醫生律師的「投訴」,也要回應。
這對年輕專業人士的「投訴」很幼稚。因為他們自以為當醫生律師,高人一等,一畢業就該至少住堅道六百呎,這是什麼思想?這是前港英殖民地灌輸的「香港發三師」的老餅過時思想,這是英國人給你洗腦,讓你自以為是高等華人的偽精英錯覺。
律師醫生要住半山?很好。但特區政府正在發展「西九文娛區」,文化藝術人士,是香港創意的希望,音樂家、畫家、雕塑家,也要住半山。
香港的文化界,也力主西九要建「文學館」,那麼香港的詩人、散文家,還有由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作品的小說家,也要住半山。
醫生和律師像熊貓,要住在竹林裏,受保護,他們不住半山,結婚大計受影響?那麼住旺角、觀塘、天水圍的七十二行,也包括畫家和詩人在內,就是田鼠和蟑螂一族了。住在砵蘭街的一個舊樓單位,窗外一家麻雀館的霓虹光管的紅綠燈光慘照着,鄰居有一個北姑在接客,發出呻吟聲──尊貴的律師和醫生呀,一對男詩人和女畫家夫婦,住這等地方,一邊敦倫,一個吟着《離騷》,一個想像着米開朗基羅的畫面,在六十年代,誰不生育出一窩七八個小孩,都送了華仁拔萃,三個當了律師,四個做了醫生?
就回應本來不值得理睬的這等「投訴」,他曾特首也「回應」,一場笑話加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