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平日人來人往的葵涌和宜合道街頭,昨晨被人遺下大堆用過棉花、藥水樽及近40個曾使用針筒,部份更沾滿血迹,市民懷疑是附近兩間診所棄置,食環署人員接報到場清理,並到診所了解情況;有市民批評醫療廢物胡亂棄置,一旦有兒童或精神病人撿拾,被刺傷或刺傷人,後果堪虞。
記者:簡明恩
現場為葵涌打磚坪街1至25號寶星中心對開,面向和宜合道交通燈位的一個垃圾桶旁。昨晨7時許,住在附近的潘小姐外出時,赫見垃圾桶旁一個透明膠袋內放有用過的舌棒、棉花、藥盒,袋上寫有附近姓招醫生的名字及電話,透明膠袋旁更散滿近40個用過的針筒,部份針筒染有血迹。此外尚有用過的口罩、兩個飲完的空藥水樽,其中一個藥樽寫上病人名字,以及附近姓黃醫生的名字。
「驚小朋友拮親」
潘小姐大驚,擔心針筒傷及途人:「嗰度好多小朋友經過返學放學,放喺度好唔安全,擺喺度咁耐冇人理,唔知係咪附近診所處理不當,最驚係小朋友唔知,攞起針筒拮親,或者有精神病人或神志不清嘅人執咗嚟拮人,用過嘅針筒有病菌,拮親就慘啦!」
潘立即致電葵涌警署求助,她指警員回覆「唔關佢事」,着她致電1823政府熱線找有關部門協助,但電話長響5分鐘仍無人接聽。
稍後食環署人員接獲1823熱線轉介其他市民投訴派員到場,並到30米外兩間診所查詢,其間醫生連同女護士到垃圾桶旁查看,稍後食環署召來外判工人,用長鉗夾走針筒及其他醫療廢物,並用專車運走。
食環署警告診所
黃醫生事後表示,印有他名字的藥水樽是他早前發給病人服用,現時只剩空樽,「個藥樽係屬於病人嘅,點解會喺垃圾桶旁邊,你不如問個病人。我醫務所冇用呢個牌子嘅針筒。」他補充,用過的針筒每月由回收公司回收一次,醫務所每日僅用兩至三支針筒,使用量低。
至於涉及事件的招醫生,其診所葉姑娘強調,寫上招醫生名字的透明膠袋是藥廠送貨時使用的,藥袋用完後便當垃圾棄置,一般用過的棉花或針筒會用膠容器盛載收集,再交醫療廢物回收公司回收,本月初回收公司曾到來回收廢物,相信被棄置街頭的針筒不屬其診所。
食環署則表示,昨晨接獲投訴後已派員到場處理該批醫療廢物,並警告有關診所負責人應適當處理有關廢物,該署會繼續留意上址情況。
政府遲遲未落實規管例
【本報訊】醫療廢物棄置街上,隨時危害市民健康,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慨嘆,港府06年通過《廢物處置(修訂)條例》,迄今仍未擬訂相關的附屬條例,規管醫療廢物的處理。私家診所等的醫療廢物純靠業內自律按照指引處理。
環保署:正諮詢業界
勞永樂表示,市民一旦不慎接觸沾有體液或血液的醫療廢物,可能被傳染金黃葡萄球菌,以至更高風險的乙型或丙型肝炎、梅毒,甚至愛滋病等,因此需小心處理。
他慨嘆港府06年已通過修訂《廢物處置(修訂)條例》,以便立例規管醫療廢物處理,但由廖秀冬執掌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到現時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上仍未完成立例,只靠業內機構自願遵從指引處理醫療廢物。
根據當局的指引,所有醫療廢物均須放入適當的容器,並加上標識、密封,以免其後處理時有廢物掉出或滲漏。受污染的利器必須放入利器收集箱,然後才放進膠袋內,並應委聘醫療廢物收集商收集及送往堆填區預設的坑內棄置。
環保署回應時則表示,當局正就相關的「醫療廢物管理工作守則」及廢物處置收費諮詢業界,然後再提交立法會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