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者JeffreySachs沒有拿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他在國際間的名氣絕不比任何諾貝爾獎得主遜色;他跟國際性組織關係,他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政府官員眼中的地位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幾乎任何跟發展中國家相關的議題從貧窮到氣候變化他都積極發言,並贏得不少支持。
最近在丹麥的氣候研討會就見識過他的風采及魅力。他主持的那一節不但最生動有趣,台下發言最踴躍,還得到最多與會者的掌聲。JeffreySachs受歡迎倒不完全因為他懂說話或跑慣江湖,他對國際問題着實有獨到的觀察。當研討會上一眾嘉賓學者不斷在談十二月的氣候峯會該定下甚麼減排指標,甚麼支援政策時,JeffreySachs卻堅持聯合國有必要成立常設性機構執行及跟進有關氣候變化的協議,否則不管氣候峯會定下甚麼雄圖大計都只會是一紙空文,濟不了甚麼事,紓緩不了全球暖化的危機。
九十年代簽訂的京都議定書(KyotoProtocol)一直未能發揮積極的作用,美國布殊政府不願把議定書提交國會通過,不願履行議定書減排目標固然是重要因素,沒有有效的國際機構監察、推動議定書的執行也是關鍵。要知道像京都議定書這樣的全球性氣候協議非常技術性又涉及百多個不同國家,各國承擔的義務責任各有不同;單憑各國政府自行監督呈報固然不足以令減排目標落實,民間團體或國際性環保組織也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及政治關係核實協議的進度及成效;只有在聯合國屬下設立常設性的組織不斷監察、滙報協議的執行情況,適時向不遵守協議的政府施加壓力,才能令複雜的國際協議可以逐步落實,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不會成為空談。
今次丹麥氣候峯會各大國領袖在態度上雖然比較積極,也少了像美國前總統喬治布殊那樣的消極分子。但好意,好心,動聽的話,漂亮的承諾都很容易成為過眼雲煙,很容易被短視的政客一筆抹走。惟有像JeffreySachs所言那樣成立常設性的組織,監督協議的執行情況,譴責放軟手腳不執行協議的政府,定時向聯合國滙報,才能令全球氣候協議成為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為減慢全球暖化奠下堅實的基礎。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