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任人唯親並非最差的人事安排 - 李怡

蘋論:任人唯親並非最差的人事安排 - 李怡

近日無論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最受議論的政治話題,都是高層接班人事安排。十一閱兵的江胡並列,習近平在四中全會未能接任軍委副主席和他向德國總理送上江的著作,在在顯示中共高層內鬥不止,各省市人事安排也涉及權爭。香港無論是下屆特首競逐,還是曾蔭權民望趨下而導致可能又遭「腳痛」下台的揣測,還是新的副局任命引起對政府未能從社會吸納人才的議論,都涉人事。早前澳門一人選特首,也廣受質疑。中港澳三地,政治話題的焦點,都與人事有關。
針對人事任命,中港澳領導人,嘴裏講的永遠都是「選賢與能」,強調「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唯賢或唯親,似是良政與劣政的分野。
近日閱網上一篇文章,引述一位安徽退休幹部,談到中國人事安排,他說,「不僅任人唯賢排不到前頭,任人唯親也要往後排呢!」
此話怎解?這位退休幹部說,排在第一位的是「任人唯上」,也就是說,要領會上級意圖,上級叫你做甚麼就做甚麼,讓你安排誰就安排誰:
排在第二位的是「任人唯幫」,官場局面複雜,表面一團和氣,實際上都在桌子下面你踩我踢,如果你一個人孤零零,沒有幾個死黨在左右支撐,不僅做不了事,連官位也會坐不長,很快被人撬走。
排在第三位是「任人唯錢」。錢比親重要,錢才是實力。有錢可使鬼推磨,何況還可使自己腰包腫脹。
排在第四位是「任人唯拍」,官位穩了,錢也有了,就要選幾個「弄臣」來享受。陳毅也說過,誰不愛馬屁,頌歌盈耳神仙樂。拍馬屁也是一門學問,要拍得自然,拍得舒服,否則馬屁拍到馬腳上,反會惹老闆惱火。
排在第五位是「任人唯吹」。吹政績,不僅上級愛聽,而且有助穩固自己也穩固上級的地位。中國的GDP,是由各鄉各縣各省各市一級級吹上來的。領導都喜歡GDP增長快一點,但也不能吹得與其他鄉縣距離太遠,吹得離譜就鬧笑話。但無論中國各級領導,還是香港各政策局的局長副局長,都要能夠在事實的基礎上善於凸顯成績,也就是會吹。
第六位,才是「任人唯親」,對親朋好友要照顧一下,否則就太沒人情味了。沒人情味是要挨罵的。
「任人唯賢」排到第七位了。但唯賢還有講究,就是這人再有本事,也不能動不動給領導提意見。有太多個人想法,甚至認為自己的想法比領導高明,不論多有本事也不會被重用,即使用了,也終會被拿下來。
從「唯賢」也不能有太多自己想法來看,真正有本事、有頭腦的人,是不會被重用的。再從唯上、唯幫、唯錢、唯拍、唯吹來看,中國人治體制下的人事任命、升遷,基本上是逆向淘汰的,也就是有本事的人會逐步淘汰,越上層就越無能,越上層就越是只會做官樣文章,只會弄虛做假,搞假大空,而做不了實事。
這種「任人」的優先排位次序,倒過來看,「唯親」也僅次於「唯賢」,實際上比「唯上」等五「唯」都要好,因為「唯親」,這個「親者」反不需要那麼多的唯上、唯幫、唯錢、唯拍、唯吹,品格與任事都有可能會較好。
因此,如果都是人治的政治體制,都是專權政治,那麼世襲制也比非世襲而又沒有制度化的權力轉移為好。因為世襲至少是一種制度,而且只是「唯親」,排除了非親者捲入接班的鬥爭,也稍可避免靠另五個「唯」而上位者覬覦權位。

法治社會的權力轉移依靠民主選舉,或如港英時代那樣由一個民主政權去任命掌權者。人治社會的權力轉移,就讓我們看到中共高層的人事變遷動輒影響香港特首的任命,而從特首到一些政策局,則讓我們看到一個個五「唯」尤其是「唯上」的公公嘴臉。香港特首所作的政治任命,不能說「唯親」,卻難以洗脫其他五「唯」之譏。建自己「馬房」,不就是「任人唯幫」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