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危機 越陷越深 - 吳志森

管治危機 越陷越深 - 吳志森

曾蔭權的誠信醜聞,一波接着一波。坐冷氣房的特首智囊和政治化妝師,廿四小時開動評估機器,將危機界定為「無風起浪」,「源於市民對施政不滿」,根本毋須理會。用另一種話語來表述,是這幫無能的窩囊,既不能說服特首放下身段,鞠躬道歉,又不能平息民怨,撲滅怒火,只能用自欺欺人伎倆,當甚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任憑風浪起,一切照舊,穩坐高薪厚祿釣魚船。
事情是否如特首辦心戰室想像得那麼簡單?掌握情況的人士,一波又一波向傳媒爆料,反映着一個怎樣的危機?如果說,「慳電膽大王」在行內眾所周知,是行家對利益輸送看不過眼才加以「踢爆」,一點也不奇怪,甚至可以理解。那麼,特首弟婦早人家幾個月獲雷曼產品賠償,事件理應非常隱密,當事人也三番四次強調,與銀行交涉的過程中,沒有披露與特首的關係,那資料又如何會給傳到媒體,再揭出軒然大波?曾特首管治這幾年間,有多少利益擺不平,有多少類似醜聞掌握在人家手裏,有計劃地逐一引爆,以動搖他的管治威信,這才是危機的真正核心。

太多疑點無法解釋

曾蔭權弟婦林女士提早獲得銀行賠償,實在有太多疑點無法解釋,不是發幾篇聲明就可以完事。其中一個關鍵,是林女士獲賠的,是甚麼產品?聲明都語焉不詳,只籠統提到「雷曼產品」,迄今為止,銀行答應賠償的,只有迷債一種,其他的如與股票掛扣票據、星債、精明債券等等,仍是零賠償,根本連方案都沒有。如果林女士買的不是迷債又獲得賠償,那裏面肯定大有文章。
即使是迷債,是哪個系列?抵押品的價值還剩下多少?這個問題所以重要,是因為林女士獲得賠償,是今年四月,那時,銀行態度異常強硬,有些系列,抵押品價值為零,以此理由,連談判甚至接見都拒絕。雷曼苦主到處奔走,示威請願,急如熱鍋上的螞蟻,老弱傷殘,不堪煎熬,有些一病不起,有些情緒激動,有些甚至被突如其來的慘變折磨得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後來,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對長者、長期病患者、教育程度甚低者作個案處理,賠償金額,也只低至幾成。曾蔭權的弟婦買的是雷曼甚麼產品?為何可以早至四月?以甚麼身份獲得高至六成的賠償?這些疑問,仍然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應該出來好好交代

林女士去年十一月向石禮謙議員求助,今年二月曾蔭權從家人口中知悉此事,然後在一個內部會議上,向一眾官員提起。司局長們都強調會上沒有詳談,對細節理解不多,也沒有跟進。如果實情真是這樣,林女士在與銀行交涉的過程中,也絕口不提自己的身份,根本沒有人知道這位「普通家庭主婦」究竟是誰,也不會鬧出今天的風波。這過程中,是特首施壓,還是哪個「擦鞋仔」動用了曾特首他老人家之名?用作甚麼用途?產生甚麼效果?有關方面應該出來好好交代。
無論如何,管治危機已經形成,曾特首仍然維持自我感覺良好的鴕鳥政策,只會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