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工作範圍 擬化被動為主動醫委會查事故 公院醫生添壓力

擴大工作範圍 擬化被動為主動
醫委會查事故 公院醫生添壓力

【本報訊】醫務委員會計劃擴大工作範圍,日後將主動調查包括公立醫院醫生在內的醫療事故,又建議增加醫委會內非專業委員人數。有醫生擔心建議會增加前線醫生的壓力,希望醫委會訂出清晰準則;病人組織則歡迎建議。

須慎防權力被濫用

醫務委員會主席麥列菲菲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計劃主動調查包括公立醫院醫生在內的醫療事故,會跟進醫院管理局的調查報告及新聞報道,一改以往接受投訴後才展開調查及聆訊的做法。
曾任醫管局主席的行政會議成員梁智鴻認為公私營醫生均需向市民負責,醫委會有責任作出監察,但需要考慮醫委會的資源是否足夠。曾經代表醫管局擔任醫委會委員的高永文醫生則指,醫委會本身有權力監管所有註冊西醫,以往公立醫院事故由於已經有調查機制,所以醫委會甚少介入,他關注醫委會調查可能增加醫生的工作壓力。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認為,醫管局監管公私營醫生的準則須一致,慎防權力被濫用,「要有客觀準則,唔可以太政治化,如果唔係可能會變成打壓其他人嘅工具;所謂主動調查,實際點做要諗,好似立法會要查甘乃威咁,點都要有原告出嚟畀資料先查得到。」
他又指,現時24名醫委會委員中,只有四人屬非專業委員,「醫委會裏面好多程序為求公正同埋透明,好似初級偵訊委員會咁,都要有佢哋出席,所以工作量都幾重。」
前線醫生聯盟主席謝耀昌認為建議不容易執行,因為醫療事故除了醫生,同時牽涉護士及其他專業職系,「如果查埋佢哋,醫委會係咪有權咁做呢?要釐清個界線,如果醫管局有能力,點解要醫委會再查一次呢?係咪浪費公帑,多此一舉呢?」

病人組織支持建議

謝耀昌指公立醫院與私家醫生性質不同,公立醫院本身已有監察及調查機制,醫委會的建議變相架空醫管局,「醫管局有責任照顧前線同事,唔係有咩事就推個同事出嚟,叫你去醫委會,咁只會令同事增加精神壓力。」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則支持建議,認為可以警惕前線醫生,令公立醫院提高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