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年輕人如何置業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年輕人如何置業 - 李兆波

有年輕的專業人士向特首指出沒能力置業,當中存在政策及期望的偏差,政府未有長遠土地及房屋政策照顧市民基本住屋需要,只以印花稅、差餉及地租等,加在物業上,使之成為稅收工具。市民以為可安居樂業,但不知設施及地點較好的物業,已超越他們能負擔的水平。
在市區邊緣買一間300萬元的物業,首期90萬元,月儲4000元,年回報5%,要近13年才有本金,未加其他雜費。年輕人不容易每月儲4000元,有些是職業緣故,難有高儲蓄水平,有些則是開支過高。如果是專業人士,目標可能是500萬元的市區物業,首期150萬,每月儲8000元,約12年才有本金置業。二人一起儲蓄可以快一些達標,500萬元的市區物業,樓齡10年內的可以有500至700方呎,待更有實力時才換近一些、大一些、新一些的物業。

等待時機入市

供款是另一課題,300萬元物業,月供1.1萬元,500萬元的,月供約1.85萬元。前者二人收入約3萬元的應可應付。後者要求總收入約4萬元,有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綽綽有餘。
一種策略是先租後買,租住面積小一點的單位,其間努力儲蓄及投資,等大市下調,買家有較大議價能力時才入市。大市跌20%時,500萬元的單位便宜了100萬元,是很多人2至4年的年薪。當有了第一個物業,大市升時不妨套現,然後租住單位,在大市下調時買入更大、更近、更新的單位。
居住是人的基本權利,物業肯定是「居住」行先,而非現在的「投資」為先。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

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