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徒把長城築,禍去禍來因自招。」這兩句話因為在新年籤文出現而街知巷聞。市民當然知道意有所指,但所指為何則無從而知。不過,當本港地產市道在不斷的炒賣下達至瘋狂的程度,而政府不但無所作為,反而率先否認任何有助壓抑樓價的措施。我們應該相信,有些禍,的確是自招的。
政府是既得利益者
眾所周知,今日地價之高漲,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中英聯合聲明之中,限制了每年政府的賣地數量(五十公頃),以確保港英政府在主權移交前不會把香港的土地資源賣光。這使到香港經濟無論如何成長,它的土地供應都是不變的。於是,就有我們所知的經濟泡沫、地產狂熱、八萬五計劃、金融風暴以及負資產。只是,這些事件都不及一件事重要:地產商的獨大。由於土地成為奇貨可居的商品,因此和土地相關的產品紛紛成為點石成金的生意。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住宅。尤其是地產狂熱中,土地呎價由一九八四年的六百元上升至九七年的一萬二千元。在此情況下,地產商自然成為商界龍頭,經濟亦慢慢向地產傾斜。
於是,在回歸後,政府的政策往往優惠地產商。這固然是這些人已成為北京的附庸權貴,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幾乎壟斷本港經濟,勢力之大,政府莫敢仰視。尤其是在八萬五失敗後,政府更依賴地產商的支持以維持其統治威信。因此,在數碼港、在復蘇經濟措施、在城市規劃中,政府所思所想的,都是地產商。市民對此當然忿忿不平,甚至觸發了幾次撼動政府的示威。只是,事過境遷,地產商依然是政府管治的基石。
港人屢次希望政府改變地產商獨大的局面,但他們忘記,政府本身既是高地價政策的始作俑者,亦是現行經濟的既得利益者。限額的土地為政府帶來龐大的稅收,而毋須改革稅制,避免觸犯各方勢力。地區重建時固然要支付巨額賠償,但重建後的利益更為可觀。甚至連港鐵這種公共運輸系統,最大的利潤竟是來自上蓋物業!當一切以地產為本的時候,那些在市民眼中的苛政不過是上述思維下的必然產物。而呼籲政府壓制地價,則是形同叫人用右手把左手斬掉一樣荒謬。
改變現況舉步維艱
要改變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是不斷建設公共房屋,壓抑樓價,同時鼓勵新興產業,取代地產業,實行產業交替。二、是修改土地買賣限制,進行大規模賣地,令土地供過於求,並且改革稅制,使賣地收入減少的同時,以其他稅收取得平衡。但前者無疑是和地產商對着幹,後者則觸動北京政府的利益。對於這個缺乏認受性,必須仰賴北京以及其附庸權貴支持的政府,注定舉步維艱。或者,只有一個民選的政府,在強大民意支持下,敢於改變現狀,才是使這個進退失據的政府重振聲威的唯一辦法。
孫進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