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年來「居者有其屋」計劃被不少人視為穩定樓市的必殺技。九十年代開始本地樓市熱火朝天,壓力團體、政治團體要求港英政府出手干預,主要的招數就是增加居屋、夾屋等公營房屋的供應,希望藉此阻止樓價飛升,讓中、低收入階層市民可以順利置業。九八年金融風暴後,樓市泡沫爆破,樓價低殘,連累經濟變成一潭死水;不少人把居屋視為跌市元凶,堅持政府應停建居屋,完全退出房屋市場,最終迫使特區政府在○三年宣佈無限期停建居屋。
到最近在資金湧入、豪宅炒風推動下,本地樓市再出現熱火朝天的情勢,又有學者及政團要求復建居屋,甚至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先生也認為政府可以再考慮是否復建居屋穩定樓市,不用死抱停建的決定。
先不管特區政府是否需要出手干預樓市,拿居屋當成穩定樓市的有效工具卻只能是個美麗的誤會。
首先看看往績,九十年代中是政府興建居屋、夾屋的高峯期,每年落成單位數以萬計,推出的新屋苑一個接一個。偏偏那個時候正是本地樓價上升最厲害的時候,遠在天水圍的屋苑呎價突破四千多元。直到亞洲金融風暴,港元及港股連環受狙擊,樓市泡沫才爆破,樓價才掉頭回落。政府○三年在各方壓力下放棄八萬五政策,並停建停售居屋,樓市卻紋風未動,樓價低處未算低。要待中央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自由行、CEPA及北水南調,本地樓市才有點起色,但不少樓宇的呎價依然跟九七年的高峯期有相當距離。
由這些經驗可以看到,真正令樓市轉勢,真正令過熱的樓市冷卻的不是政府興建或多建居屋,而是外圍經濟特別是金融波動,而是資金特別是熱錢的流向。當資金流出香港及亞太區,另尋投資機會時,每呎七萬元的天價肯定站不住腳,樓市越升越有的神話更會迅速幻滅。
透過興建、增建居屋穩定樓市不但沒有效果,沒有作用,反而可能弄巧反拙。應該看到,建屋計劃需時甚長,私人興建的屋苑從買入土地到平整地盤到建屋出售歷時至少兩、三年;政府建屋計劃的效率比私人發展商差,程序更繁複,從定出計劃到爭取土地到推出市場發售需時四、五年甚至更長。換言之,即使政府明天同意恢復興建居屋以穩定樓市,第一批推出市場讓市民選購的單位也要在五年後即二○一四年才出現,這對現時高企的樓價有何影響呢?五年後的樓市情況有誰可以預計呢?假若二○一四年剛好碰上樓市低潮,樓價輾轉下跌,政府推出居屋將令樓市雪上加霜,或至少引來發展商及業主群起反對,到時候又要長期停售,把建成的居屋空置。這不是在製造大量內耗及浪費嗎?
樓市不斷升溫當然值得關注,但復建居屋絕不是一個穩定樓市的有效政策,並可能造成大量的浪費及反效果。還是不要再打這方面的主意好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