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過去一星期資金大舉流入,除了顯示實體資金持續投向股樓等資產市場外,交易員注意到,沉寂已久的港元遠期市場,尤以兩年或以上合約價,較兩周前已悄悄冒升。一向成交薄弱的港元期權,引伸波幅亦稍見擴闊。 記者:劉美儀
多名財資市場人士均指出,流向遠期及期權市場的資金由交易盤帶動,當中不排除有投機炒賣意味,雖然市場深信聯繫滙率不變,但炒家藉利用兩三年後港元或升逾7.75的「賭博」心理,推高遠期滙價從差價獲利,或在期指等其他資產市場「食糊」。不過,投機性交易目前仍寥寥無幾,金管局亦重申港元保持穩定。
對於資金流入有否投機炒賣港元升值成份,負責貨幣管理的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接受查詢時回應,該局一直有密切注視市場情況,並經常與業內人士保持溝通,目前港元市場大致保持穩定。
投機性交易盤暫不多
恒生銀行(011)投資顧問服務主管陸庭龍表示,在滙率不變及港息跟隨美息同步移動的機制下,熱錢不斷流入,自然會反映在港美遠期息差拉闊(即運算港元遠期滙價的基準),並將資產價格推高,但後者不可能無止境升溫。
他認為,近日推動港元遠期價上升的力量,是投機性交易盤,特別是接近年底環球市場開始部署「食糊」,儘管各界相信當局保持聯滙不變的決心,但對投機者而言,製造心理憧憬就像吹大「肥皂泡」,只要在謠言篤破前,透過港元遠期價升、或掃高期指及其他資產市場配合,便可獲利離場。
另一大行交易主管亦指出,兩年港元遠期合約價,兩星期前徘徊約每美元兌7.7160,日前已升至7.70邊緣,相較現貨價計,即折讓差價由340點子擴闊至400多、500點子,遠期價升幅已達百多點子。
工銀亞洲(349)董事兼副總經理黃遠輝亦說,資金近日大幅流入,不排除部份與投機交易有關,無疑當局已重申聯滙不變,但在美元疲弱不堪及人民幣升勢下,市場人士可能視港元為區內唯一滙價滯後的貨幣,故炒家伺機「做定」2或3年港元遠期合約,亦「不足為奇」,藉遠期合約價從低位攀升中獲利。
頻頻注資
港結餘破2400億
雷曼倒閉後,金融管理局去年9月底開始承接美元沽盤,即向市場相應注資港元,環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下,令資金流向復蘇前景被看高一線的亞太區。雷曼前本港銀行體系結餘仍僅約47.28億元,但下周三結餘已升逾2400億元水平。
10月份至今,金管局累積注資已達790億元,成為今年注資最多的單一月份。繼去年底注資後,資金流入靜止了約一個季度,今年3月底起,該局開始在亞洲及外圍市場,再度注資,累計過去7個月注資逾1100億元,至今未停。
由港美遠期息差作基礎,運算出來的港元遠期滙價水平,自05年金管局推出三項優化措施,設立強方兌換保證價7.75上限後,港元遠期價已有一段時間保持沉寂。交易員表示,三招推出前,市場憧憬人民幣升值,或會帶動強勢港元同步升值,加上當時息口水平較現在為高,故兩年期折讓差價曾擘闊至近千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