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富論:ETF難取代互惠基金

暢談富論:ETF難取代互惠基金

近來ETF投資受到很多的關注,更有認為互惠基金將會被ETF取代,事實上,基金與ETF互有異同,各有優勝,因此投資前應先做好充份的了解。
ETF即交易所買賣基金,以互惠基金或單位信託基金的形式成立,但基金單位像股票般,可在交易所上市買賣。這類基金以追蹤、模擬或對應某指數的表現為主。
香港目前共有37隻ETF,包含32隻股票型、3隻債券及兩隻商品類ETF。在股票型當中,24隻屬於單一國家股票型ETF,其中又以投資在香港與中國佔大多數。

ETF無法跑贏追蹤對象

即使投資於相同地區的ETF,亦會因其根據不同的指數、編纂方法,如抽樣法或全面複製法,而造成回報率與流通性顯著不同。舉例說,投資於本地指數主要有3隻ETF,不論是流通性或回報率三者都不甚相同。
ETF的管理費一般較互惠基金便宜,但由於採取被動式管理,因此在扣除管理費後,ETF在績效上永遠無法高於指數。互惠基金採取主動式的管理,讓優秀的基金經理能夠透過與指數不同的選股、選債策略,跑贏大市。
以債券為例,債券型ETF只能根據指數為樣本進行投資,但債券基金卻可透過主動式的操作,在不同政府債券、信用評級中做選擇。更重要的是,債券基金或ETF的表現除了受債券價格升跌影響外,滙率亦是主宰其表現的重要因素,債券的收益率較低,容易被滙率變動所侵蝕,債券ETF僅能被動地根據指數變化,缺乏貨幣上的主動管理,在滙率或是通貨膨脹率達到一定程度時,無法為投資者避險。而債券型基金的主動式貨幣策略,在滙率變動之際,除可能為投資者避險之外,基金經理正確的決斷亦可能帶來較高的收益率。

基金選擇多投資具彈性

香港註冊的互惠基金現有兩千多隻,而ETF卻僅37隻,ETF的可選擇性遠較互惠基金來得低。涵蓋市場方面,互惠基金在已發展國家、新興市場、前緣市場、全球、區域或單一國家上,從股票、債券、貨幣市場或是另類投資方向均可切入,配置資產的選擇比ETF具彈性與全面。最後,在流通性上,某些ETF的交易量小,投資者可能會面臨無法解套的窘境,而基金投資者的申購與贖回交易對手均是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不需面對上述問題。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