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個上網手指的廣告用來引誘客戶出血的其中一句廣告詞是:隨時隨地可以偷菜。
偷菜?原來是一個網絡遊戲。每個參加遊戲的人都是菜農,施肥種菜,灌溉心思。每個菜農也都是小偷,隨時窺視他人的菜田,一見有收成,即刻偷割。菜農們還彼此往對方的菜田放蟲子種雜草,務求自家的菜種得最多最好。偷菜遊戲中的人,時刻處於偷與被偷的緊張興奮狀態,有人因此無心工作,工作時記掛着網上的菜田。有人半夜用鬧鐘叫醒自己趁月黑風高去偷菜。一種叫做網絡鐘點工的新穎職業在網絡誕生,這類鐘點工負責幫人偷菜,玩各種網絡遊戲,包辦升級。
在大陸,偷菜遊戲風靡一時,「偷了嗎?」有機會取代「吃了嗎?」成為中國人社交第一用語。
有人用佛洛伊德人格結構學解釋偷菜熱,認為那是按照快樂原則行事的本我的釋放,也是對制度的本能反抗。
我倒覺得,此遊戲最令人沉迷的地方,是它滿足了人類的劣根性:想贏取別人,不只是努力做好自己,更重要的是落力破壞別人,往別人的菜田中種雜草放蟲子,別人輸了,也就是自己贏了。當別人有收成了,索性伸出手去,偷為己有。最坦蕩的是,每個人都偷,每個人也都被偷,人與人之間不再有任何信任基礎,最親的親人隨時是最狠辣的小偷。這,就是現代中國人。發明這遊戲的人簡直是天才!想了解中國人,從偷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