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醫院接受「逆行通波仔」婦手術後死疑被當白老鼠

東區醫院接受「逆行通波仔」
婦手術後死疑被當白老鼠

【本報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前發病旋即進行「通波仔」手術,現已康復;但年近七旬、與高血壓及腎病對抗多年的女中醫,上月到東區醫院接受「逆行通波仔」手術後,卻一去不返。同是中醫的丈夫,懷疑東院以妻子作「白老鼠」,試行近年始引入的新技術,事前也沒有講清楚是用新方法,令體弱多病的妻子枉死。 記者:梁瑞琼

現年69歲的高桂琴患有糖尿病多年,並出現白內障、高血壓及腎病等併發症,除接受西藥及洗腎外,也自行以中醫藥調理,病情一直受控。年初,她因呼吸困難求醫,被確診患有心臟病。醫生建議她於6月接受通波仔手術,但未能成功打通其中一條閉塞的血管。高女士於是在9月22日以新技術通波仔,從手術室出來時已昏迷,只能靠儀器維持呼吸,翌日去世。

不欲做手術遭訓斥

同是中醫的丈夫林先生指,妻子使用中西結合治療以來,病情一直受控,加上沒有心臟病症狀,故多次向醫生表明不欲做手術,卻遭醫生斷言訓斥,並指:「你明知藥係苦,咁你食唔食藥?」在無可奈何下,他與妻子接受了通波仔手術。
林不滿醫生在妻子出事後才解釋是用新技術。「佢話個技術06年引入,係繞道另一條血管,再去塞咗嗰條度通波仔。」他又質疑妻子身體虛弱未必適合接受手術,只被當作白老鼠,讓醫生嘗試新技術,卻不幸在手術期間去世。要求院方解釋,避免再有病人受害。
東區醫院發言人表示,高女士患有急性冠心病及充血性心臟衰竭,其左旋支出現嚴重狹窄情況,右冠狀動脈亦完全閉塞,6月11日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俗稱:通波仔)成功將滲藥支架植入病人的左旋支內,但未能以「順行」鋼線通開右冠狀動脈。
由於右冠狀動脈的血液供應涉及大範圍心肌組織,醫生於9月22日再為高女士以「逆行」鋼線方式,成功從兩個方向通開完全閉塞的血管,並植入滲藥支架,惟病人的左冠狀動脈出現急性血栓塞,是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其後病人情況轉差,翌日逝世。

林先生想起老伴喪命,激動不已。他拿着妻子生前獲醫生強行處方的藥物,力數院方不是。 李家皓攝

本身是中醫師的林先生過往與妻子的合照。

院方稱已衡量風險

發言人指,醫生在建議進行手術前,已對病人的臨床情況、治療需要及手術風險作出衡量,個案已交死因庭跟進。
同樣是心臟病患者的病人互助組織聯盟的外務副主席張德喜表示,心臟病變化甚大,隨時奪命,患者又以長者佔多,接受能力較低,相信醫生會向患者詳細講解心臟病的嚴重性、手術程序及風險,病人若對新技術有懷疑,有權拒絕接受,或使用其他治療方法。

高女士上月在東區醫院接受新型通波仔手術後,陷入昏迷,翌日不幸死亡。 資料圖片

通波仔病人死亡事件簿

10/06/09:高女士接受檢查發現左旋支嚴重狹窄,右冠狀動脈完全閉塞
11/06/09:高女士於東區醫院接受通波仔手術,成功在左旋支植入支架,但未能通開右冠狀動脈
12/06/09:高女士出院
06/07/09:醫生向覆診的高女士處方一年抗血小板藥「柏域斯」
22/09/09:成功以逆行通波仔開通右冠狀動脈並植入支架,但高女士左冠狀動脈出現急性血栓塞
23/09/09:心臟血管功能減弱,高女士逝世
資料來源:東區醫院及林先生

醫生之言
由日本引入 技術尚未成熟

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是較普遍的冠心病治療方法,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指,近年引入「逆行通波仔」方法,為不能成功以順行方式擴張血管的患者進行治療。手術風險與順行通波仔無異,百分一患者或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何鴻光指,醫生會從病人大腿的血管插入導管,伸至狹窄或閉塞的心臟血管後,引入氣囊擴張血管,並植入支架,減低血管再變窄的風險;帶入氣囊的鋼線會順着血液流動的方向穿過閉塞處,但若血管已完全閉塞,鋼線或未能通過。

逆行插兩導管 增風險

「逆行」通波仔手術是近兩至三年從日本引入的新技術。何鴻光指,另一鋼線可繞道側支血管,同時在閉塞處的另一方嘗試通開斑塊,「好似行後門咁去到塞咗嗰度」。他指,由於技術未算成熟,故只會在順行通波仔不成功、血管完全閉塞及有合適側支血管的患者身上進行,否則可以搭橋及藥物改善病情。
何鴻光稱,逆行通波仔需有兩個傷口放入兩條導管,手術時間及危險性相對增加,其間或會刺穿血管及出血,百分之一患者或會出現急性血栓塞等嚴重併發症,風險無異於順行通波仔。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