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點點的考驗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那一點點的考驗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九年十月二十日晚,有機會欣賞來自「中國崑曲博物館」的蕭向平和鄒美玲演出《玉簪記》,從「琴挑」至「秋江」,一百分鐘的演繹,體會「漸入佳境」是怎樣一回事,戲味是慢慢的滲出來,意猶未盡該就是這個意思。
沒想到第二晚看了三個折子戲,《占花魁.湖樓》,《孽海記.下山》,《牡丹亭.驚夢》,那「不夠啊」感覺更重。怎麼一下子,戲就演完了。
○九年十月二十一日中午與扮演柳夢梅的蕭向平和演杜麗娘的鄒美玲一起午膳,換上便服的兩位演員,像時下青年,打扮時髦,談吐得體,卻又可從他們言談舉止展示出來的,正正是難得的氣質。兩人的修養,大概與受過崑曲藝術訓練有關,他們就有那一點點的與眾不同。
現實生活與藝術表演,屬兩個世界的事,卻可互相影響。崑劇表演,愛用抽像手法,細緻典雅,崑曲牽動人心,亦在於此。舞台上展示多是才子佳人故事,男女主角卻是敢愛敢恨,與禮教對抗的愛情,自有其偉大之處。《孽海記.下山》逃離庵與廟的尼姑與和尚,追求塵世的歡悅,過程來得那麼自然,看起來更理所當然了。
《牡丹亭》歌頌男女之情,突破僵化教條束縛,男女情愛,人間美事,精誠所至,死去的杜麗娘竟可戰勝死亡,復活過來。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教人動容。
從舞台上走下來的「柳夢梅」,教了我唱一句「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哼唱看似容易,在他們演出之前,自行練唱了個多小時,就「似水流年」四個字,拉開來唱,可唱上三十秒,體會崑曲奧妙。優美曲調,聽著聽著,進入狀態,懂得哼一句兩句了。待真的唱將起來,竟有拉牛上樹的艱難,遂明白,那有學藝速成這回事。
二○○三年十一月正式「掛牌」對外開放的「中國崑曲博物館」,「以搶救,保護,傳承,弘揚古老的崑曲藝術為宗旨,以展演,收藏,研究,傳承為主要工作內容」。就這幾句話,參與工作的可就任道重遠了。這年頭,管理系統化了,年輕一代演員也不用像上一輩的要吃那麼多的苦頭了,他們可唸大學,做研究,出外演出機會亦多了,具專業水平的演員,生活有保障,台上是古代才子佳人,台下是緊貼時代脈搏的青年。
看了《中國崑曲博物館》的試刊號,資料豐富,就是有點拘謹,過份嚴肅了。但從中亦可見編輯的執着,對傳承,研究的堅持。《崑劇手抄曲本一百冊》該是研究崑曲藝術不可或缺的資料。周曉〈淺說崑劇《玉簪記》的人文意境〉有這幾句:「《玉簪記》像是一個安靜淡定的江南女子,默默地綻放着她的光彩。獨有的韻致,鮮明的氣息,展示着崑曲博物館傳承崑曲藝術的理想與面貌。」
看來下一回看《玉簪記》,得到蘇州崑曲博物館,在那裡,體會在極具風格建築的舞台上,看處理得當的劇目。可以的話,多留幾天,演潘必正,也演柳夢梅的蕭向平答允教唱幾句崑曲的。

《玉簪記.秋江》一幕,想起智利詩人聶魯達寫有關海洋的詩,不懂詩的義大利郵差,看了聶魯達的詩,竟有暈船浪感覺。《秋江》中,陳妙常乘船來與潘必正話別,在激流中追趕上來,我們看著,也有點暈船浪了,鄒美玲與蕭向平的精彩演繹,我們看得放心,這點點風浪,不算什麼,他們的愛情,經得起考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