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些參賽者對評判不大服氣,他們又能怎麼樣?強弱勢太懸殊,「點頭稱是」受教算了?
兩台歌唱比賽節目,主持及部份評判都遭觀眾非議。說是煽情造作,或未夠班。本來這些「罪行」不會太過明顯難耐─假如節目不是拖長來拍,濫竽充數的話。事情快快過去,再差勁,一完結無人記得,又有新貨上場。
但兩台死唔斷氣,一周又一周,賽無可賽繼續再賽,不但觀眾嫌煩,參賽者也累了。決勝負後各人都有別的事情,也得收拾身心重新出發。為了一個夢,一個理想,作了大機構的工具也罷,勢成騎虎。
那批評的人,當然有些有料,令你學到了;但有些,大家聽不出其功力和獨到見解。若本身也是歌星,一唱Live便走音、忘詞,試問哪有資格月旦新人?自己應去接受再培訓,才好意思得享歌壇的名利。要服眾,憑本事,就這麼簡單。
其實所有比賽,當局都想請夠資格有江湖地位的來一錘定音─問題是,人家不一定有空也未必願意。往往找到是給面子肯來的,或有千絲萬縷關係的。畢竟這是商業製作。
不光比賽,任何事,一拖,都因疲勞而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