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價」還是「天假」,是「88樓」還是「38樓」,實在不是筆者最關心的問題。金管局上周五向銀行發出通告,樓價2000萬元或以上住宅物業,按揭成數上限將設定為60%,樓價低於2000萬元以下物業,則維持70%按揭上限比例。上述通告特別提醒銀行,應以審慎方式為按揭物業進行估值,特別當利率由歷史低位回升時,對貸款人還款能力所構成的影響。
關乎價值觀與購買力
早前今年9月,金管局曾就銀行按揭貸款發出通告,認為個別銀行為客戶提供,最優惠利率減3.25厘的超低息按揭服務表示關注。此外,金管局更並非首次,推出收緊按揭成數措施,在1997年亦曾下調1200萬元或以上樓價豪宅物業按揭成數上限比例,但隨着亞洲金融風暴的出現,樓市泡沫爆破後,才在2001年取消有關措施。筆者認為,上述措施對天價豪宅樓價,降溫作用有限,原因是本港豪宅,被大幅炒高的原因實在很多。首先,大部份有能力買天價樓的買家,均為內地富豪,他們根本不用按揭貸款。
此外,本港實行聯繫滙率制度,港元兌美元只會是7.75至7.85兌1美元,即強方與弱方保證範圍上落,銀行同業拆息「HIBOR」長期保持極低水平,亦是導致資產,包括房地產價格上升的原因。
隨着美元在金融海嘯後,取代日圓成為套息交易主要貨幣,當市場避險意識下降,投資者風險胃納上升,基於本港經濟基調良好,地緣政治風險極低,外資持續流入本港,亦實屬正常不過。
有能力一擲千金,花幾十萬元一個Hermes鱷魚皮Birkin手袋;以72.6萬在拍賣會買一支1982年6公升ChateauPetrus;用過千萬元訂購一隻限量版陀飛輪手表,與7萬元一呎天價買豪宅,實在沒有太大分別。是高尚品味,還是炫耀,實在並不重要。原因是,我們依舊可以買到3000元一呎新界樓,幾百元一個真皮手袋,幾十元一支超市紅酒,還有百幾元的石英膠表。是「天價」還是「天假」,看來只是價值觀與購買力的問題。
黃德几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董事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