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麻煩 - 李純恩

感性的麻煩 - 李純恩

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超過百分之八,財經官員開記者招待會,在會上說,可以相信,今年經濟增長的「保八目標」,有把握達到。
本來話說到這裏,已經可以打住,但這位財經官員大概意猶未盡,又重重地補充了一句:「這是毫無懸念的!」
不說這話,還不知道中國官方為今年經濟增長擔了多少心,心裏掛了多少「懸念」,現在卻被這位財經大員一語道破了。
中國官員就是感性,從溫總理開始,個個能說會道,特別會表達內心感受。本來中國經濟增長,長了多少就是多少,公布就是了,一點都不用「懸念」,外人也不會無端端瞎猜。用不着如此強調的。
在什麼時候,才會有「懸念」呢?
那就是可疑的時候,有假象的時候。
外人為什麼對中國官方公布的數字都有「懸念」呢?唯一的解釋,就是懷着一份不信任。人是不會無端端不信任另一個人的,除非先前吃過虧,或是對方老講大話。
這時候,「懸念」才會產生。
外人對於一個國家公布的數字有「懸念」,這個國家的信譽就有點問題,形象當然也受牽連。在人家還沒有表示懷疑的時候,自己先強調「毫無懸念」,猶如一個人說了話之後,再強調「我可沒有講大話」。那麼,反而令「懸念」產生:你真的在說老實話?
「言多必失」,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