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賠償被指政治交易

高鐵賠償被指政治交易

【本報訊】政府決定全力推動廣深港高速鐵路在今年底動工,但掌握撥款權力的立法會對是否支持仍然意見分歧,民建聯認為不應再浪費時間研究,但民主黨、公民黨及社民連則質疑政府大幅提高高鐵收地補償金額是政治交易,而耗資高達652億元的高鐵,每天乘客量只有約10萬人,成本效益太低。

議員指成本效益太低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昨討論高鐵計劃,民主黨李永達批評,鄉議局率領部份村民與政府開會後,政府就大幅提高收地補償額,令納稅人要付出更多錢,質疑是否政治交易。社民連陳偉業批評,高鐵耗資600多億元,而每日乘客量只有9.9萬人次,是超級豪華,而提高收地補償亦令人懷疑是利益輸送。公民黨湯家驊指出,高鐵交港鐵營運50年,政府只收到281億元的經營權費,回報率太低,等於要納稅人補貼票價。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民建聯副主席劉江華則認為,高鐵比港珠澳大橋更重要,其路線早已由立法會詳細討論過,呼籲議員減少爭論。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解釋,菜園村居民中有三分一是地主,另三分一擁有寮屋,其餘三分一只是租客,「提高收地補償的政策,並唔係睇邊班人得益,而係項目有全港策略重要性。」
她又否認高鐵效益低,估計頭50年營運將出現281億元利潤,為市民節省的時間值已達870億元,而新增旅客每年的消費額也達20億至30億元。而稍後高鐵隧道完成興建後,可於菜園村收回兩公頃土地,計劃建社區農場回應村民務農訴求。
鄭汝樺又指,高鐵在通車初期未能在西九總站實施一地兩檢,港府已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與內地商討,但當中涉及複雜法律問題,未知何時可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