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配合施政報告的保育中環大計,香港聖公會豪花8億元,活化屹立中環一個半世紀的聖公會建築群,包括保留開埠時落成的會督府,以及有近百年歷史的聖保羅堂等四座歷史建築,並會開放增建的有蓋廣場及聖保羅堂予公眾,提供「心靈綠洲」讓繁囂都市人靜思,預計最遲2015年竣工。
記者:黃偉駿
聖公會建築群是今年施政報告唯一私人活化項目。聖公會委託著名建築師廖宜康負責計劃。廖宜康表示,將會保留及復修四座歷史建築,包括始建於1848年的會督府、明年便滿100周年的聖保羅堂、曾經是教堂禮賓樓的護士宿舍,以及現已改名為廣傑樓的舊基恩小學。
他說建築群內的其他舊有建築物將會拆走,在地盤中間位置增建一個自然通風的有蓋廣場;為了更加親近群眾,又會拆走現時在下亞厘畢道的鐵閘與圍牆,改為一個開放式入口,日後上班族或蘭桂坊「蒲友」,沿着雲咸街緩緩而上,便可直達廣場,欣賞聖公會的文物展覽,「飲多兩杯覺得冇乜意義,咪可以入嚟教會坐吓。」
不過,為了配合教會擴展,聖公會仍須增建兩幢11至13層高的大樓,包括在現有港中醫院位置,興建一幢樓面面積近26萬平方呎的社區綜合大樓,提供醫療、社區輔導等服務;另一幢逾8.6萬平方呎的宿舍大樓,則為神職人員而設。原本計劃興建的另外10萬平方呎樓面面積設施,包括幼稚園等,則獲准,轉移至聖公會在畢拉山的地盤。
有蓋廣場非全天開放
現時聖保羅堂每日開放時間由上午9時至晚上6時,公眾若想入教堂祈禱,需事先安排。聖公會建築群活化委員會主席鄭慕智稱,將來活化工程完成後,聖保羅堂會改為自由開放。惟有蓋廣場則不會24小時開放,香港聖公會教省秘書長管浩鳴說:「以前試過夜晚有人醉酒後,匿埋入會督府鬧事,所以24小時開放會有困難。」
港中醫院須讓路搬遷
【本報訊】為讓路予聖公會建築群活化,港中醫院將會遷走。據了解,教會已通知港中醫院搬遷,私家醫院聯會則對事件表示關注。
港中醫院位處下亞厘畢道,近雪廠街以南山腰,前身是聖保羅書院原址,現時土地屬聖公會擁有。醫院提供24小時普通科門診、手術室、病理檢驗、X光及超音波掃描等服務,住房收費每日由600元至3,000多元,屬於中小型規模的私家醫院。
港中醫院前院長、私家醫院聯會主席劉國霖醫生關注有私院面臨逼遷,他指業界一直希望配合政府的醫療政策,分擔公共醫療體系的負擔,但部份私院過去在擴充或選址上,一直存在困難。他呼籲政府正視問題,為私院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