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指出,美滙最壞情況可在現水平再跌兩成,即時引來網友非議,更以此作為佐證,認為我的大膽預言將成「明燈」。
事隔一個星期,雖然暫時做燈不成,但一日未到2011年中,美滙一日未創新低,都不能證實我的推測正確。
然而,對讀者有益的分析,重點應在於分析的層次,至於推測最終是否應驗,還得客觀形勢配合。上次本欄只是觸及圖表的技術指標,今次改談美滙的基本面。
若以基本因素衡量,美元經歷多年弱勢之後,確已大大提升美國出口的競爭力。按近年的貿易數據,貿易赤字確有逐步改善的趨勢。
美滙貶值益顯投資價值
當然,過去兩年美國貿赤收窄,很大程度是美國經濟積弱的結果。去年美滙急升,除因美元發揮資金避險功能外,亦是美國進口需求急降,外滙需求同步下跌的結果。
然而,滙率變化不純粹由貿易數據決定,同等重要的,還有資本賬(資金流向)變化,而資本賬的變化,比貿易數據的趨勢難測得多。
決定資本賬流向的,主要是市場對一國(相對另一國家)的經濟強弱,以及投資者對兩種貨幣的相對信心而定。經歷了持續兩年的樓市回落及7年的美滙貶值,個別美國本土的資產,相對外國人本身的貨幣價值,正逐步顯現投資價值。最近便有一位本港地產商向我透露,未來兩年美國商業物業可能出現千載難求的投資機會。然而,他至今仍未出手。而最新一期《財富》雜誌,封面正是「中國買起全世界」。
林少陽 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