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每日製造3,310噸廚餘,不過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只提出在大嶼山小蠔灣分期興建每日只可處理200噸工商業廚餘的回收中心。有環保組織批評政府處理廚餘不力,指中心處理廚餘數量是少得可憐,希望資助私人回收商,將廚餘轉為豬隻食糧,環保之餘也可減少堆填區壓力。
豬食廚餘更健康
3,310噸廚餘中絕大部份,即2,444噸是來自家居,工商業廚餘只有866噸。環保組織綠領行動項目主葉翠雯表示,現時本港只有兩個私營廚餘回收中心,回收主要來自學校的廚餘;其餘廚餘則會運往堆填區。她指,台灣早年已將74%廚餘變成豬飼料,英國亦立法明年起不准將廚餘運到堆填區。她指香港應參考外地經驗,把廚餘轉化成有經濟效益飼料。
「對施政報告好失望,一啲都冇幫過我哋。」綠色環保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旭進表示,現時每日收集300間學校約60,000個飯盒,將約15噸廚餘變成豬糧賣給豬場。他指,回收廚餘也算是環保行業,但當局一直沒給予資助,故希望政府可補貼回收商,「做咗五年都蝕咗300萬,唔知可以捱到幾耐。」
除廚餘回收商盼將廚餘變成豬糧,養豬業界也指豬食了廚餘後會更健康。
在流浮山養豬20多年的鄧太指,廚餘成本不但較豬飼料便宜六成,最重要是廚餘不含化學物質,豬食後較少生病,豬肉品質更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