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內,中國本土學者必能得諾貝爾獎。」
如此論斷,出自資深物理學家,真是大學辯論和通識課的好話題。
諾貝爾獎的得主,不論種族國籍,必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培養成。預言「二十年內中國本土必得諾貝爾」的人,論據是「二十年後必有更多的經費」,他不相信人權和自由。
二十年後,世上確實有許多事物會進步的。預言二十年後癌症可以治癒,二十年後愛滋病會有解藥;預言二十年後,人類可以乘穿梭機,從香港去紐約,只需三小時。英國最近有醫生預測,在這一代,二十年內,可以找到青春常駐的不老妙方。
二十年後,科技必然更精妙,物質生活會更美好。從科學家的角度,預測的是科學帶來的工器進步。
但科技的工器進步了,人會不會跟着更智慧?是另一個問題。二十年後,科技的進步可以預測,人和社會制度之變化,卻不一定。這是歷史和人文的範圍。
民國時代的中國比今日更有新聞和言論自由,像這位老先生,就是民國時代產生的學者,高錕也是。時間往將來推移,科技必然進步人心卻未必。
研究物理和化學的人,學的是大自然;歷史和人文學者,研習的是「人」,把科學的觀察和思考,應用在人上頭,本來就屬於「撈過界」,再加三分愛國的情緒,脫離了科學的軌迹。
中國人只崇尚實用。迷戀諾貝爾,自然只相信「經費」萬能。這位老先生專指的只是物理學和醫學,文學獎和和平獎,大概沒有放在眼裏,文學家是用多少「經費」培養成的?中國人從來沒想過,也不在乎。香港的邵逸夫獎,模仿諾貝爾,也只有生命科技獎、醫學獎之類,沒有文學獎,更未敢諾貝爾之未發,帶頭開設人文學的新獎,像歷史學獎、考古學獎、哲學獎──當然,評審會更困難,因為「人」的名堂,比自然更深奧──譬如,從蘇格拉底到羅素,哲學家是不世出的人傑,要在一百年後回顧才顯出光芒,一時未察,那一年,可以懸空,勝過為了填補配額,硬要頒給奧巴馬。
二十年內,本土能出諾貝爾?除非諾貝爾委員會有幾個自己人,可以送禮行賄。世上的事也很難說,例如這位老教授訪問文革時的中國,回來說是理想國,後來,四人幫抓起來,原來,「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他對人文社會給的預測,你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