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到丹麥哥本哈根參加了一次有關全球氣候變化研討會,主辦機構ProjectSyndicate大概想在十二月全球氣候峯會前為世界各地不同傳媒的記者熱熱身,為峯會作點準備。
研討會的講者相當多,包括歐盟總幹事巴羅佐、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前幾年為英國政府撰寫全球暖化經濟影響報告書的NicholasSter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Stiglitz、印度環境部長、丹麥環境部長……
此外,還有一系列環保產品、低碳建築物、電動車的介紹。
當然不能期望這種有幾百名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學者、記者參加的研討會會產生甚麼共識,或像政府的氣候峯會那樣擬定甚麼聯合聲明。但從來自各國與會者南轅北轍的態度來看,十二月的哥本哈根氣候峯會實在不容樂觀。
只要比較一下歐洲國家的代表跟非洲、孟加拉等國家代表的發言就很易看到雙方的鴻溝。歐洲、歐盟官員、記者滿口是環保指標,新的建築標準,如何履行低碳生活,歐盟各國如何努力承擔本身責任等。非洲、孟加拉及其他貧窮國家的學者、記者則主要藉機會訴苦,投訴窮國是全球暖化的受害者,有的比喻窮國像是吸了「二手煙」染病的人,有充份權利要求發達國家提供大量經濟援助。到公開發言的時候,第三世界國家的記者編輯一一站起來發言,內容幾乎都是批評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把地球弄的一團糟,應該負起全部責任。
換言之,歐盟等發達國家想做的是定下幾套客觀標準,讓不同國家遵循,希望人人出力。第三世界國家想的則是脫貧、扶貧,想藉氣候峯會得到額外的援助,卻未必有決心或能力執行甚麼國際氣候協議。若果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能找到共同語言,不能收窄雙方的分歧,不能避免氣候峯會變成訴苦或控訴大會,那即使各國領袖在會前說盡好話,作出種種漂亮的承諾也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一方在說「火星話」,一方在說「金星話」!
文: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