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在這裏寫到,川震之後,許多有心人幫助災民,成都建築師劉家琨替死於地震的中學女生胡慧姍建了一個小小的紀念館,安慰了她的父母。紀念館建成後,卻遭當局禁止開放給群眾參觀。
這陣子進念辦建築藝術節,劉也獲邀來港談建築。看他帶來的影片才知道,這個小紀念館,也集合了胡的一群同學的心血。這些孩子痛失同窗,在稚齡已感受生命之無常。可是,這樣的建造過程,卻讓他們也有機會釋放心裏的哀思,每個人參與佈置場館時,熱切投入。
最難得是,同學們跟胡媽媽感情要好,彷彿也變成了她的兒女。災後一年,胡媽媽從傷慟中復原,還再次懷孕,並誕下另一個女兒。這件喜事,也成了孩子們的喜事,都爭着要代胡媽媽照顧嬰兒。
去年在成都的震後考察,深深感到災民之間的互助精神。對孩子來說,這一課很沉重,卻很有意義。你幾乎可以肯定,他們在這場災難裏,學習到把毀滅轉化為建設的能力,以後再遇到甚麼難關,還可以找到希望之光。
劉家琨簡介完畢,在場掌聲雷動,持續了好久。我和同伴用力拍着掌,眼眶濕潤,這是真正的人文建築。他或許不會是RemKoolhaas或安藤忠雄這些大師,但他是真正的建築家。
在中環海旁看着維港兩岸的建築,密密集集的屏風樓背山面海。那些地產商永遠不會明白,為甚麼一座小小的紀念館,其價值比半山豪宅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