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大事不敢做 小事做不好 - 盧峯

蘋論:大事不敢做 小事做不好 - 盧峯

從七、八月開始,特首曾蔭權先生及特區政府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耗用了大量時間及資源蒐集意見,再隆重其事的寫成一份好幾十頁的施政報告,誰知一個換電燈膽的問題就把幾個月的努力一筆勾消,公眾的討論都聚焦在燈膽及由此衍生的種種疑團及爭議,其他甚麼基建促繁榮,建設優質生活措施,校園驗毒計劃都埋在施政報告的文山字海中,無聲無息!
然而,公眾、立法會議員及傳媒把焦點放在燈膽問題上絕不是小題大做,因為更換環保燈膽可能涉及政府最高層的利益衝突問題,可能出現利益輸送的情況。對市民來說,高層官員的誠信及操守是極重要的問題,廉政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及優勢,任何公職人員包括官員及議員陷入利益衝突渦漩都不能輕輕放過。更何況今次可能出問題的是特首本人及他的姻親,公眾及傳媒對燈膽問題自然必須窮追不捨了。
昨天,負責有關措施的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先生承認有環保團體幾個月前曾質疑政府偏向使用某牌子的電燈膽可能涉及利益衝突,但他強調信件沒有提及曾特首的姻親;政府購買燈膽及其他照明設備需要經過公開公平及嚴謹的透明程序,不會任意選用某牌子或某代理商的產品。政府採購設備當然有一套既定的程序,只是既然有團體明確投訴某產品可能出現利益衝突情況,邱局長及局內其他官員沒有理由不小心跟進,沒有理由不提高警覺。
另一方面,今次事件反映特首的利益申報規則可能存在漏洞。由於特首地位特殊,任何重大及敏感政策均由他拍板,他的直系親屬固然該申報利益,小心避嫌;其他密切的親屬如姻親的重要業務及投資顯然也有需要申報,以堵塞可能出現的利益衝突或利益輸送情況。
除了特首及官員政治敏感度欠佳,低估潛在利益衝突外,施政報告包羅太多細微的政策,變成政策的「百科全書」也很容易令施政主題變得模糊不清,被少數或個別枝節性的政策轉移了視線,掩蓋了重心。
就以換慳電膽為例,它是整個環保長期策略的小節,旨在逐步更換舊的鎢絲燈膽,減少能源消耗。像這樣的長期措施根本不必列入施政報告內,只需由環境局長推動及處理便可以。偏偏曾特首卻連這樣細微的政策也放在施政報告內,成為本年的工作重點之一。結果,報告內出現大量類似的具體、細微政策。即使最熟悉政府政策的「萬事通」(PolicyWork)也不可能熟悉、了解每項政策細節,也不可能預計會出現甚麼漏洞及破綻。曾特首在無數的細節中碰釘實在不奇怪。
正如我們一再指出,施政報告理應集中在一些社會的大方向、大變動上,不應在政策細節上糾纏或着墨過多。若要數未來一年的施政重點及大方向,政制改革該是重中之重,該是特首最優先推動的工作。可惜曾特首一直盡力迴避問題,不願正面面對,不願在施政報告多加討論。這種本末倒置、不分輕重的做法,不但平白浪費了盡快凝聚政改共識的好機會,更令特首及特區政府跌入一個又一個政治風波及陷阱中!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