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通識試題:不但會出,而且教師還要有改卷的學養和智商。
牛津大學入學試的通識題,有一年是這樣的:「解說一隻蘋果。」(Describeanapple)
題目多一個字也無。教授冷冷看着考生如何反應。
學生可以就「蘋果」這件事,選擇一個角度:蘋果的營養價值。蘋果的種植方法。蘋果對健康的益處。
這樣答題,再圓滿,也僅僅合格,因為缺乏想像力。如果考生語鋒一轉,由植物學的蘋果,轉說到印象派畫家塞尚的蘋果:用色冷峻,透視角度怪異,開抽象現代畫風之先河,教授就為考生加十分。
說到這裏,尚未完結。如果考生還加一句:「人類文明,是由一隻蘋果改變的。」然後說到牛頓在蘋果樹下領悟了地心吸力——如果那天下午,牛頓在河邊曬太陽,沒有被蘋果落下來擊中腦瓜,以後的歷史,就會改寫。
於是,優秀的考生,話鋒再一轉,說到歷史的創造,到底是時勢,還是很奇妙的偶然。一隻蘋果,又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最後,還可以說到阿當夏娃偷吃的禁果,是何植物?那一隻果子,叫「禁果」,為什麼後來的古典油畫,把禁果定為蘋果之一尊?
通識就是吹水科,卻是有料的吹水,趣味的思想旅行。「解說一隻蘋果」,好像漫無邊際,其實有一個範圍。說出一件,多加十分,觸類旁通,就是這個意思。
通識怎會沒得考?在思想自由創意勃發的國度就有得考;在思維僵化窒息的社會,再浪費口水「諮詢」一百年,也沒得考。能模仿英國的牛津,抄襲人家的試題,盜竊考試知識產權,也沒有懂得閱卷和評分的人,香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所以,不要做夢,勿浪費時間,快快取消這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