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變噩夢 - 蔣芸

逐夢變噩夢 - 蔣芸

兩大電視台,不約而同在周日黃金時段播映歌唱比賽節目,一邊是《超級巨聲》,另一邊是《星光大道》,吸引了不少對唱歌有興趣,準備在參賽中一鳴驚人再踏入歌唱界的年輕人;畢竟不少天王天后都是在一些歌唱比賽中嶄露頭角,運氣好、有人捧,還真能成為巨星,有名有利,連命運都可以改變。這樣的節目是一個機會、一塊跳板,充滿了誘惑。
這樣的節目,更不愁沒有觀眾,沒有收視率,對電視台而言,慳水慳力,不必絞盡腦汁,不必出動大牌,不需太多製作成本,只要讓那些參賽者上台去,各展所長,坐視着冷熱門人選出動私伙,求教名師,形象設計師,裝備自己,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爭取評分就可以了,花最少的代價,達高收視目的,還能培養歌唱界接班人,何樂不為?
於是拖長了一輯輯拍下去,參賽者成了免費茄哩啡,但求表演機會,不計其他,遠道而來的忍不住在台上大吐苦水:來了一個多月,帶來的生活費所餘無幾,揭盅日遙遙無期……要打臨時工。還有來自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的參賽者,洗濕了頭,比呀比的,一回合又一回合唱下去,要忍受膚淺的司儀輕俏的諷刺,做作的模倣着他們那並不純正的粵語,還得忍受好幾位名歌星裁判的雞蛋裏挑骨頭,種種毫不容情的「指教」,一個個耳光打下去輕脆有聲。
說實在的,能唱的未必真的能評,譬如能寫書評的不一定能創作,食家未必能下廚,說來容易,理論化為實踐當然有難度,還有些評判個人的品味學養欠奉,偏見又多,當場的意見有時聽來十分突兀,給的分數更有偏差,若要讓這樣的評判識歌者於「微時」而真有料的想脫穎而出,或出師未捷已先被打昏,真箇是各安天命了。
由於朋友的孩子也參賽,還打入八強,不會特別去看這類節目的我居然也耐性的等着看,因為時間未到,等待之時轉台,另一個台恰好有性質類似的節目,連看兩大比賽節目,叫我大開眼界矣。會寫字的人都能寫作,會說話的人都能唱歌,有沒有獨到之見文字魅力與有沒有特別音色韻味,對寫東西的人與上台唱歌的人實在太重要。
看了這兩台,讓我最有意見的是裁判給分的標準,與即席奇奇怪怪的評語,一對合唱起來叫人擔驚受怕的父女,忽然拿了最高分,默契良好的合唱者反而不入青睞,很有潛力的表演者,忽然低分出局。最奇怪的是參賽者在特備節目中表演時,忽然讓一個職業水準的提琴手去配搭,結果唱家班變成沒有聲音的人。
星光大道上的逐夢者如潮來潮去,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也許有些未來歌手會死在那些着眼點不一,手中那一把尺又漫無標準的評判手上,而無特色又無星味的庸材反而入選,有人歡樂有人愁,才看幾回兩台的表演與評選,已令人憂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