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配套不足 被轟黑箱作業政黨促撤回慳電膽券

回收配套不足 被轟黑箱作業
政黨促撤回慳電膽券

【本報訊】特首曾蔭權宣佈向每個住戶派發100元慳電膽現金券,引發涉嫌向姻親輸送利益的政治風波。慳電膽券政策引致電費每度調高0.5至0.6仙、回收配套未盡全面等憂慮,各政黨昨紛紛要求政府考慮收回政策,或將政策擴闊至其他環保產品。環保組織則建議政府定出取締鎢絲燈泡的期限,達到既避嫌又環保的效果。
記者:蔡建豪、麥志榮、蔡朗清

政府派發慳電膽現金券政策出爐後,住戶需多付電費讓兩電收回成本,已引起廣泛不滿,加上特首涉嫌輸送利益的醜聞,令社會更添疑問。公民黨立法會議員余若薇直言對政策弄巧反拙、令有需要的市民未能受惠感到遺憾,昨日已去信特首曾蔭權,希望他採納該黨的綠色經濟建議,優化原來的慳電膽券政策。
公民黨建議政府向全港住戶派發2,000元的綠色經濟券,在慳電膽以外提供更多選擇,購買慳電插蘇、拖板、熱泵或太陽能熱水器等節能家電。余若薇認為建議可避免電費加價,也可剔除特首存在利益衝突的指控。

學者恐演變環保災難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昨日舉行會議期間,社民連議員陳偉業直接質詢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是否考慮現階段撤回派發慳電膽現金券建議。陳偉業炮轟現金券令電費增加,令全港市民受影響,環境局推出政策前,應搜集各慳電膽供應商市場佔有率及利益等分析數據,而非現在的黑箱作業、全無透明度。
處理棄置慳電膽也是另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許樹源警告,政府貿然推出慳電膽現金券計劃,聲稱慳電膽環保,其實只計算節省的耗電量,卻完全忽略了處理棄置慳電膽所需成本,若未有完善配套,最後可能成為環保災難。
許樹源解釋,慳電膽壽命完結後,需要回收處理有毒的水銀及電子廢料,但本港現時回收慳電膽的系統並不完善,大部份市民不清楚回收地點。即使政府可改善回收系統,亦無法處理慳電膽內的水銀。現時全港唯一可處理水銀廢料的青衣化學品處理中心,每年只能處理80萬個慳電膽。若消費券計劃令慳電膽用量激增,估計每年需回收處理近1,000萬個慳電膽,大大超出青衣處理中心的容量。未能妥善處理的慳電膽,最終可能全部棄置在堆填區,造成嚴重環境污染。

立法會議員昨宴請政府高官,曾蔭權(左)及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右)同坐一桌。
李家皓攝

澳洲直接派發慳電膽

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前提下,環保組織近年一直主張政府立法取締鎢絲燈泡。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指出,不少國家已經或準備停用鎢絲燈泡,政府若肯立法劃定取締鎢絲燈泡的死線,市民自然會轉用更節省能源的慳電膽。他指出仍有很多方法達到既環保又避嫌的效果,外地也有不少推廣使用慳電膽的成功例子,如澳洲直接向每個住戶派發一個慳電膽;上海則向比之前一年節省能源的住戶,派發兩個慳電膽作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