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明天將發表最少市民關注的施政報告 - 李怡

蘋論:明天將發表最少市民關注的施政報告 - 李怡

曾特首將於明天發表新一年的施政報告。報告發表前,傳媒有關的報道與評論,是出奇地少。施政報告本應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市民卻極其冷漠。究其原因,是市民已從過往多屆的經驗,得知施政報告「無料到」,除了延續董建華時代高唱「祖國好,香港好」,香港如何「背靠祖國」、抓住機遇發揮優勢這些套話之外,就是一些假大空的宏偉計劃。這些高調與規劃,除了迎合北大人之外,究竟與市民有甚麼相干?市民不僅無感覺,而且根本就看透了。
去年曾特首的施政報告,也提出「迎接新挑戰」的豪言壯語,而民眾對施政報告的滿意度卻只有31%,與上一年比,大幅下跌21個百分點。今年會不會更趨下跌,不得而知。但市民的關心程度則肯定大幅下滑矣。
今年的施政報告會有甚麼內容,特首已事前有所透露。第一是不會派糖;第二是政制發展最多只是輕輕帶過,絕不會如他競選時所承諾的「玩鋪勁」;第三是重點在早前經機會提出來的發展六大產業;第四少不免又是大談與內地合作所產生的種種計劃與優勢。
會被特首忽略的上述第一、第二點內容,可說同香港目前所遇的困境直接有關,特首顯然不想面對難題去認真處理,實行「閃得就閃」。而被特首重點談的後兩個內容,若不是假大空,就是為迎合北京意圖而設,並非從香港市民的根本利益去考慮施政。
香港目前最大的困境是甚麼?政治上是政府缺乏公信力,從副局政助的聘任開始,就連連出現失誤,特首講明「親疏有別」,任人唯親,悉心建立自己「馬房」。而所有一切失誤,歸根究柢是特首並非民選,本身固然沒有得到「民命」,也毋須向香港市民負責,只須向八百名主要組成是顧望中央的人士負責,他也得不到市民的認受性,動輒得咎。施政的缺失都由此而來。
經濟上的困局則是本港貧富差距益趨嚴重,基尼系數升至0.53,處於世界前列。特首所謂經濟回穩,實際上只是外資湧港,炒高樓價與股市,不僅屬虛火,而且對貧窮人士無幫助,青年與中年以上的失業率高踞不降。政府對窮苦人士伸出援手,實責無旁貸。豈可因為樓市股市回升而棄弱勢者不顧?
至於六大產業,連參與經機會的人士都沒有怎麼推介,又沒有具體計劃跟進。六大產業中,包括近來頻出醜聞的醫療,和朝令夕改使教育界及家長、學生叫苦連天的教育,這兩項在香港生產總值中,連百分之一都佔不到,怎麼就躋身「六大」?至於科技創新嘛,不久前卸任的科大前校長朱經武就對港府的科技產業政策嚴厲批評,指政府對高新科技撥款不足,科大研究的技術被外國買走,政府缺乏「特別政策」,讓製造業可以將科研成果商品化。而「六大產業」中的文化創新,只要看這次台灣金馬獎提名,港產電影歸零,就知道香港這個「東方荷李活」已趨沒落。
政府講「六大產業」,恐怕首先要對其中一些「產業」「救亡」,才有資格談如何進一步發展。現在空喊「六大」,只是鬧笑話而已。
至於與內地合作的優勢,就不能不使人想到用630億公帑去興建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這個配合內地鐵路網規劃的建設,是香港人的需要嗎?它的造價合理嗎?有細加考慮公共專業聯盟提出的方案:將高鐵總站從目前所定的西九龍站,改為錦上路站,以撙節開支,也更節省交通時間嗎?何以方案一出立予否定?

也許特首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市場不是萬能,干預不一定是萬惡」,已露出玄機:香港將拋棄行之有效的「大市場小政府」的理財哲學,配合全國規劃去發展指令經濟矣。
今年的施政報告,肯定將會進一步從反面向市民提示:若不進行徹底的政制改革,香港將步向沉淪。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