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大學為配合2012年推行的三三四學制,昨宣佈全面革新課程,包括增加修讀學分的數目,特別是增強語文、通識等核心課程的比重,學生入讀第二年才正式選擇主修科目等。副校長楊綱凱表示,中大由1963年創校至1994年均奉行四年學制,今次恢復四年制,對中大來說駕輕就熟。 記者:雷子樂
大學學制由三年改為四年,課程改革首先要增加學生修讀的學分數目。四年制之下,學生須修畢123個學分才可畢業,現時三年制只須修畢99分,學生須多修讀24分。新課程着重學生的語文能力、分析技巧,以及掌握持續終生學習的能力。
修讀宗教哲學經典
中大計劃讓學生首年主要修讀核心課程及部份本科課程,直至大學二年級,才會正式選擇主修科目。中大解釋,這樣可令學生因應興趣選擇學系,而且在同一組別轉讀主修的科目也會更為容易。
中大的核心課程學分,將由現時的23分增至新學制的39分,約為總學分的三分之一。核心課程包括中文、英文、通識教育、體育及資訊科技,當中以通識課的比例最重。中大特別新增兩個通識課選修科目,內容包括學習柏拉圖、阿里士多德、達爾文的著作、修讀《論語》、《莊子》、《聖經》、《心經》、《古蘭經》等宗教哲學經典。
必須交論文或實習
大學生除了在校園讀書,校方還希望學生畢業前能完成實習或透過研究總結學習成果。楊綱凱表示,現時並非所有中大本科生都要提交畢業論文,新學制下,學生必須在本科課程中進行研究或實習。中大教務長吳樹培表示,四年新學制課程不像以往般緊迫,學生可有更多空間往外地交流或實習。
楊綱凱又指,中大對四年學制駕輕就熟,因為1963年創校開始已奉行四年制,直至1994年才改行三年制。他表示今次課程改革的要義,特別着重培養學生終生學習和自學能力。